納西族殉情文化 你都瞭解多少?

來源:人人運程網 2.27W

殉情隨着現在人類的發展,人類已經少掉了很多的傳統思想,這類事情也已經不存在了。那麼關於納西族的殉情文化,你具體都知道多少呢?都有哪些特色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納西族殉情文化 你都瞭解多少?

殉情是麗江納西族婚姻關係中突出的現象,麗江納西族的民風是:
  納西族
  男女在結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種節日和大小廟會,青年們相約同去遊玩,小夥子也結隊出門,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據傳統風俗,姑娘要帶些米花糖,糕餅之類在身邊,以分贈給向自己討吃的小夥子。男青年在姑娘門前路過時,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討東西吃,介此達到交往的目的。節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約到河邊相會,並通過彈口弦,唱調子,表示情意。但男女不能面對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溝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兩三米才能交談或唱和。 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訂婚約。

然而,納西族的婚姻在1723年的改土歸流之後,婚姻由父母包辦,本人無選擇配偶的權利。法定夫妻,不是老頭陪着妙齡少女,就是包辦的故舅表兄妹,雙方沒有任何感情,於是一些熱戀着的男女青年,在無法獲得婚姻自由時,便產生了“生不同眠,死時共穴”的想法,相約在風景優美的地方殉情自殺。殉情的方法:用一根繩雙雙吊在一起,或在一棵樹上各自吊死;兩人用繩子緊緊拴在一起,互擁着跳水而亡;或吸鴉片自殺等等。

原因
  外部原因
  不少民族的傳統上婚姻是由父母包辦,沒有自由擇偶的權利,一些情侶即使真心相愛也不能結為夫婦。例如東亞傳統封建社會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在未經父母同意下私訂終身,往往被視為“無媒苟合”,認為有辱家聲;另外又有“良賤不婚”的法例,社會階層不同的人結合也受到重重限制。一些情侶為了反抗這種制度,不接受包辦婚姻和希望與相愛的人在一起,就以自殺來成全兩人結合的心願,視為同生共死,同時也向其他人表示自己的對愛情堅貞,並對不合理的制度作出控訴。西方上層社會亦有類似的現象。

現代社會雖然容許自由戀愛,但家人不支持戀情時仍會給當事人心理壓力,有些人承受不住就會雙雙殉情。

內部原因
  有些人因為戀人提出分手、移情別戀、不忠、死亡或其他原因離開自己,感到生無可戀而自殺,這也可以稱為殉情。

學者解釋
  許多的東巴文化學者已經對納西族中突出的自殺現象作出了種種解釋,洛克和顧彼德認為,漢人輸入麗江的孩童定婚制和勞務繁重的艱苦生活以及“哈拉里肯”儀式中對自殺的浪漫表述是導致青年女子自殺的原因,他們特別譴責了東巴田園牧歌般的描繪死後的生活來鼓動年輕人自殺。傑克遜認為,納西族的自殺是漢人輸入的法定父系制和納西母系制之間發生衝突的結果,他對洛克和顧彼德認為納西婦女的權益在漢人統治之下極端受壓,而東巴處於在儀式中謀取經濟利益而慫恿納西婦女自殺的説法提出了異議。

國學者招生華人為納西人的自殺是本土文化的“劇本”和漢文化的“劇本”的衝突而引起的。趙省華從漢族價值觀的滲透,納西社會兩性角色的轉換分析了納西婦女情死的原因。[2]

探究
  納西人( 特指麗江周邊地區的納西族 )的殉情無疑在宣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壯之舉,因此被中外研究納西文化的學者們冠以“悲劇的民族”,稱麗江為“殉情之都”。殉情不是納西族渴望追求的常態,只是拒絕愛情被摧毀的無常性或者是理所當然性的極端行為。

政治因素
  1723年清朝政府在麗江改土歸流後,強制性實施“以夏變夷”的大文化專政主義,極力推行漢文化帶來的封建禮教思想和婚姻制度。納西人原本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時代被吃人的禮教生硬地取代,瞬間變成了戀愛依舊保留自由權、但婚姻不能自主。這麼突然地消解一個民族的遺傳文化,勢必會造成一種民族文化在向另一種陌生文化過渡轉型的過程中產生另一種極端文化的現象。對於當時麗江地區的納西族來説,“情”字不可輕視,更不可被褻瀆和冒犯。當深愛着的納西青年男女懷抱的愛情得不到認可、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惡意排斥,他們想到的就是為愛情找個歸宿,歸宿最理想的地方莫過於東巴們吟誦的《 魯般魯饒 》中的描述。強烈渲染的天堂般環境,那是個可以讓愛情永恆的靈魂聖地、使痛苦得到解脱的世界 —— “玉龍第三國”。

1723年只是起到了把“殉情”推向高潮的罪惡作用,並不是唯一的發明者和製造者。

小結:對於納西族的殉情很多的科學家也對於進行了一些解釋,很多人殉情並不是因為當時父母的不同意。很多都是外部原因,因為當時中國海沒有統一,都是很多的國家和民族,所以喜歡上他國的人,是一件很難有結果的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