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葬禮簡介 漢族葬禮習俗介紹

來源:人人運程網 1.11W

這個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世界那麼美好,但是我們終究會死去,從此以後那裏將是我們一輩子都不會離開的地方,但是在葬禮的時候會隨着環境民族不同而不同,那麼漢族文化中葬禮的習俗是怎樣的呢?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漢族葬禮簡介 漢族葬禮習俗介紹

漢族葬禮介紹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漢族喪葬文化習俗傳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續至今習俗並蓄的禮儀和祭祀程序。漢葬基本實行土葬,輔之以火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遺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逝者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遺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遺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

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逝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逝者,稱之為“弔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

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係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逝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葬禮以後,有斷七、百日、週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喪事期間,逝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逝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裏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逝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

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温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遺體,草草埋掉。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因為民族的不同,難免我們的葬禮不同,而且我們的飲食習俗不同,喜歡的東西不同,穿着的服飾不同,所以如果是維吾爾族的話,他們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要對去世的人做出評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