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節日:京族哈節是什麼意思?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W

位於廣西的京族,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他們用自己充滿鄉音的方言交流溝通,其樂融融地生活着,並且和其它少數民族一樣,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節日。其中,哈節就是京族諸多節日中比較受重視的。而哈節具體是什麼意思,又是怎麼個慶祝法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京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的萬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地處我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的部位,與越南隔海相望。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風情是每年一度的哈節。哈節,又稱“唱哈節”,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哈節主要流行於廣西的京族居住地區。哈節的日期各地不同,萬尾、巫頭二島為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為農曆八月初十,海邊的一些村落則在正月二十五日。雖日期各異,但節日的形式與內容基本相同。

少數民族節日:京族哈節是什麼意思?

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節日,各地都有專門用於哈節活動的建築物——哈亭。京族哈節活動由祭祖、鄉飲、社交、娛樂等內容組成。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説,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傳説稱:古代有位歌仙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動員羣眾起來反抗封建壓迫。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羣眾。後人為了紀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傳歌,漸成節俗。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活動的中心。

哈節的節期一般為三天,通宵達旦,娛神娛人。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哈亭位於村邊,以上乘木料建成,堅固美觀。哈亭正堂設有神台,上供全村共同敬奉的神位(如“鎮海大王”、“陳朝上將”等)和祖先牌位。

哈節活動可分為四個程序: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和唱哈。“唱哈”是哈節的高潮,所佔時間最長。有“哈哥”、“哈妹”調琴擊梆配唱,曲調有30餘種;唱的有敍事歌、勞動歌、風俗歌、頌神歌、苦歌、情歌等。“聽哈”者以8人一桌入席,一邊飲宴,一邊“聽哈”,其樂融融。最後一個程序是送神。送完神,歷時數天的哈節才算結束。

每年一度的京族哈節由京族民間組織“眾村”負責組織,通常是由“翁村”(村老)主持,“翁記”(文書)、主祭、陪祭、香公、哈頭、“翁寬”、哈妹等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節慶之時,除了全村人都要參加外,在外地的京族人一般也要趕回來參加。此外,越南越族也有一些人來參加(越南越族舉行哈節時,京族也有一些人應邀前往參加)。獨具特色的海民族哈節,是中華大家庭民族文化一朵絢麗的奇葩,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12月,入選防城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生。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信奉京族哈節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目前在廣西京族三島廣為流傳的傳説是:傳説四、五百年前,北部灣岸邊的白龍嶺下,有一條巨大的蜈蚣精,在此吃人翻船,興風作浪。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過海,船駛到蜈蚣精洞口,當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時,神仙把事先煨得滾燙的大南瓜塞進蜈蚣精口裏,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燙得直打滾,屍斷三截,隨波逐流成為氵萬尾、巫頭、山心“京族三島”,頭部漂流至越南成為氵萬柱島,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樂業。於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為“鎮海大王”,立廟祀之,每年都到海邊迎接“鎮海大王”來享祭,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