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懸案:老子的出關之謎

來源:人人運程網 9.43K

老子是道教始祖,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至今仍能找到他的餘音。相傳,連儒家學派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都曾經向其請教,可見其才華確實出眾。其實,在中國歷史上,老子也留下了許多歷史懸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的出關之謎吧。


  歷史記載,老子晚年乘青牛雲遊天下,傳講道家學説以經國濟世、開化西域。西行途中老子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被關令尹喜挽留著書,寫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千古名篇、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經》。

歷史懸案:老子的出關之謎

老子(約公元前580年——前500年 ),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故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史説的“孔子問禮”!

老子觀盩厔依山傍水、峯巒起伏,風景異常優美,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説經,遺址即今存的樓觀台。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樓觀台八公里的西樓觀,故有學者將此地定為道教的發源地。

另一類説法是老子出關後騎着大青牛繼續西行,再往後就音信全無。有人説老子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還有人説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的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昇”。

第三種説法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 ·天道篇》中有一段記載,敍説了老子從周王朝離職後便“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故稱“東歸”。老子東歸的事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及儒家著作《禮記 ·曾子問》中都有記載。

以目前所掌握的史料來看,只有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説法有文獻根據,其它的説法,還有待學術界提供新證據。

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鉅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着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有人説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説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説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而有人説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説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致意外身亡。

還有一種説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敍説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説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是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説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説法比較可靠。

關於老子此後的行蹤,一種説法是老子點化了尹喜,尹喜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

其實,史家有一種觀點,認為老子和孔子基本是同時代的人,而且,有人考證老子的年齡比孔子稍大一些,應該大30-40歲左右吧。考證還説,孔子在30歲左右的時候,還先後幾次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學問。因而也算得上是師徒關係。大家知道,孔子是一個特別喜歡入世做官的人,一心想往上爬,並研究做官的理論,又提倡復辟周禮。他的一句明言是:“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後來傳下來的根據孔子講義整理出來的《論語》,很多地方講到為臣為君之道。雖然孔子把老子當做自己的老師。但是,老子在很多地方還是看不起孔子的學説和觀點的,不可避免要牽涉到為人。有時候對待孔子説話也不是太客氣。

《史記》記載,有一次孔子去首都(當時老子是周天子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因為那時候周朝統治已經很亂了,諸侯紛爭,禮樂崩壞,孔子的理想是恢復秩序,回到周召盛世。老子年齡大,學問高,見多識廣,所以孔子向他請教禮。並且抱怨自己的觀點不被諸侯接受,很苦悶。

老子對他就不是太客氣,説:“你所説的那些,相關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剩下他們説過的話還在了。而且,自重的人,得意的時候,就乘車扈從諸侯當個官;不得意的時候,那就要到處飄搖,低着頭夾着尾巴做人。我聽説啊,好商人他的東西都深藏不露,就像什麼也沒有;道德高尚的人,看起來像個傻子(大智若愚)。你啊,還是要去掉身上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還有那些得意洋洋的臉色,以及好色的慾念。這些都無益與先生你呀!我能夠告訴你的,也就這麼多了。”開始的話,罵地還比較籠統,後來就是直接的批評挖苦孔子了。據説孔子後來回去了,並沒有多麼生氣,還對他的學生們讚歎:“我們以前只是聽説過龍,但是沒有見過,現在見了老子,才算知道什麼是龍了。

人家老子那才叫龍啊!”這兩個人的態度反差,很像現在網絡上,破落貴族罵新貴是“凹造型”,新貴們非但不生氣,還要高興地感謝阿姨關心一樣。按説老子也是很有年紀和修養的人了,孔子也30好幾了。而且孔子當時又是辦學,又是當官,算是個成功人士了,在很講究禮儀的周朝,老子這樣對待孔子,顯然是很意外和異常的事。那麼,為什麼老子這樣不客氣的對待孔子呢?這其間我想主要還是學術的分歧,導致了處世方法的差異。換句話説,就是世界觀不同,導致方法論和行為觀不同。因而才會出現老子那麼不客氣的話。

因為,老子的世界觀是“無為而治”,是出世的思想;而孔子的世界觀則是積極“入世”的,所以導致認識上的嚴重分歧。可能老子是想改變孔子的,但是,孔子並沒有被改變,所以老子才那麼的生氣,説話也就很不客氣了。老子的繼承者莊子在他的文章《天運》中,妙筆生花,把這件事記載的更是生動,但是觀點有些更傾向於貶低孔子。

有人以此認為老子和孔子當時水火不容。甚至是老子很膽小,從孔子公報私仇,誅殺辦學的對手少徵卯這件事情上,感到了自身的危險(因為他知道孔子學派的淵源底細,孔子弟子又遍佈天下),所以,趕快跑到秦隴甚至沙漠以西躲起來了。這個觀點是章太炎大膽推測的,但是似乎站不住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