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哭嫁:結婚要哭,是真的嗎?

來源:人人運程網 5.66K

結婚嘛,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自然要開開心心的,大家都是這麼認為的吧!可是在仫佬族這個地方啊,就偏偏是與眾不同,結婚當天得哭。這會是真的嗎?各位朋友,感興趣的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仫佬族哭嫁:結婚要哭,是真的嗎?

  仫佬族哭嫁:
  確實有這麼個習俗,羅城一帶仫佬族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據道光二十四年《羅城縣誌》中的記載,婚禮則“男家請媒妁,問女家取年庚,相合合成,即用檳榔告成,擇日具雞酒肉棗茶果等,謂之‘下定’。將娶之期,選月擇日,備聘金、雞、鵝、豬、羊、茶、酒、棗、果送女家,謂之‘過禮’。至接親日,備轎旗鑼執事以迎。女家嫁奩,各色服飾器用具備,送來男家。入門則行‘周堂禮’,拜天地先祖,方入房。家貧則禮減。”婚禮中,主家往往會請來歌手,通宵達旦,對歌言情,以對歌的形式祝福新人。出嫁之女,不忍離別昔日夥伴和父母,往往失聲痛哭,謂之“哭嫁”。雖然在婚姻禮儀上有一些差異,但“不落夫家”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當代。葬禮、葬式和祭儀也保留有壯侗語族先民古越族的遺俗。

仫佬族婚俗:
  仫佬族青年男女歷來實行自由戀愛,除節日、集會和趕集時的交往相識之外,主要的戀愛方式就是在“走坡”中傳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節是陽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輕人身穿盛裝,男女各自結伴,到集市上尋找對歌的夥伴。找到滿意的對手後,就邀到風景美麗的山坡草坪上開始對唱,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相互滿意,互贈信物。最後託媒人通報家長,確定婚期成親。

媒人先由男方拜託,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兒的生辰八字交給媒人轉遞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後,認為與兒子的八字相合,這門親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親方式各地略有差別,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過門前一個月,同村寨的同輩姑娘自願組成十人儐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與新娘日夜相伴,幫她做新鞋,縫嫁衣,備粧奩。成親的那天,十姐妹與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樣,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撐同樣的“姐妹傘”,剪同樣的髮型,扎同樣的辮子,甚至連舉止姿態都相近相似。若非親友,真不知誰是新娘,誰是儐相。到了新郎家,十一個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熱鬧非常。

接親的當天,許多地方都有設“歌卡”的習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親時,要唱答盤問方能通過“歌卡”進入新娘家。同樣,女方送親隊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問歌才能進新郎的家門。有時從早一直唱到晚,圍觀看熱鬧的人擠得水泄不通。最後若答不上來,那就自問自答,或由家長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欄門歌”結束。在長時間的對歌中,主人要供應好吃好喝給客人,以保證對歌時精力旺盛,情緒飽滿。

新娘進屋後,許多地方要“鬧歌堂”,即在洞房內外擺擂台賽歌,男女唱答。高潮時,喝彩聲、歡笑聲響成一片,成了青年人顯露才華的極好場所。

結婚的當天,新婚夫婦並不同宿,新郎和新娘都要陪伴着賀客和親友過夜。次日早餐後,新娘便隨同送親的人一起回孃家。直到第二年二月的社日,男家才接新娘回自己家過節。而到這天晚上夫妻才得同房共宿。次日新娘仍回孃家居住,平時祗有在農忙季節,新娘才暫時回男家短住幾天,直到懷孕生子後才不再回孃家久住。

小結:
  好吧,看來確實有這麼一回事。小編啊,算是長“姿勢”了。想必朋友們,一定對仫佬族的其他習俗也感興趣吧!想要了解?那便關注本站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