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仁指的什麼,“仁”是什麼意思?

來源:人人運程網 1.52W

儒家思想中最被大家所熟悉的應該是“仁”和“禮”了。語文課、歷史課上都會有很多關於儒家思想中“仁”和“禮”的內容。不用説古代了,就説現在,中國人的很多行為還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講究仁義道德。儒家思想的“仁”具體的意思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仁指的什麼,“仁”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仁”是儒家學説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説。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説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説,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説的基礎上,提出着名的仁政説,要求把仁的學説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説與王道政治聯繫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造福的大仁大義;“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説的不是一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到;連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説能做到,只敢説自己好學,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小結:儒家思想中的“仁”是道德標準,是為人的重要準則。當然,“仁”並不是小仁小義,而是為民造福、克己復禮的大仁大義。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政治是最符合民心民意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