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寺廟大全之翔安盈嶺古寺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2W

佛教是我國擁有最多教徒的一個宗教,它也是世界三大教會之一,影響力深厚。寺廟是佛教*師信徒們傳播佛法、信徒上香祈福的一個宗教場所。盈嶺古寺又稱“盈嶺大士寺”,它位於福建廈門翔安區,是一所千年古寺。大家是不是對這座古寺很好奇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寺廟大全吧。


簡介
  盈嶺古寺,舊稱"盈嶺大士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後垵村東北部小盈嶺西南坡,"同民安"關隘東側,原為大士寺,始建於唐代,清乾隆十七年(1752)山東沂州日照知縣李孕昌(晉江人,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榜姓黃)《盈嶺大士寺業碑記》所記,其寺始建於宋,廢於元明,而復建於清乾隆四年,"庭堂敞弘,階級峻絕,襟兩邑(按指同安、南安)而通四達,環千峯而羅荔壑"。時頂溪埔人褚廷俊捐獻田園13丘以為寺業。後時有修葺,近代菜姑住持。1995年翻修。坐南朝北,前、後兩殿,中為天井及兩側廊道,面闊9米,總進深20米,佔地面積約180平方米。前殿面闊3間,中為塌壽,背面為廊道,硬山頂,雙燕尾脊。後殿面闊3間9米,進深3間12米,抬樑式樑架,重檐歇山頂。前部為廊道,大門上鐫刻:"盈嶺古寺",門兩側有花崗巖牆裙、夔龍紋"櫃枱腳"、"二十四孝"青鬥石雕板、"登極樂天""躋歡喜地"磚雕對聯和石雕竹節欄杆圓漏窗,門前有青鬥石方形檐柱,殿內保存浮雕雜寶紋、菊瓣紋石柱礎等,均為清代遺物。主殿東牆嵌砌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盈嶺大士寺業碑記》石碑,高2.22米,寬0.56米,基座長0.97米,寬0.38米,高0.23米。殿內供奉保生大帝。

廈門寺廟大全之翔安盈嶺古寺

同民安關隘位於同安縣內厝鎮南安與同安交界處的小盈嶺古驛道上。塊石疊砌,面寬8.6米,高3.56米,正中有寬2.38米,高2.44米的拱券門。門額上嵌"同民安"石匾,隘前立有清代同安知縣吳鏞撰寫的《改坊為關記》碑石。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同安主簿朱熹在此建石坊堵截風沙,手書"同民安"3字置於坊上。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坊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邑人籌款將坊改建為同安通往泉州古道的關隘。該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是舊時同安通往泉州的古道驛站,上接三魁,下連鴻漸,丘陵延綿,是古同安東北屏障,乃朱文公造坊治風沙古蹟,也是鄭成功與清軍血拼的古戰場。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同安主薄朱熹到此勘察,見兩翼高山夾峙,形成漏斗,以致風沙為害,逐建石坊,並手書"同民安"三字置匾坊上,以補嶺缺。清雍正十二年坊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馬巷秀才林應龍等呈請倡捐,就坊址改建關隘。

關隘,塊石迭砌,長8.6米,高3.56米,拱門寬2.38米,高2.44米,門上嵌"同民安"石匾,關隘門後(靠南安側)另立一石碑,碑文刻"小盈嶺南—同交界碑"幾個字。幾棵樹齡在800年以上的古榕樹依然蒼勁地生長在關隘另一側,這些榕樹正是朱熹當年為防風沙發動百姓所栽。4年後,當朱熹要離開同安時,百姓送他到小盈嶺,"扳轅不忍離",朱熹為此在一塊巨石上題字"扳轅石",以感謝同安百姓的厚意。關隘後(靠南安側)有宮廟,我去時,一座新建的"大雄寶殿"又揭地而起,金碧輝煌,裏面正在忙着安裝菩薩塑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