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鮮餛飩 餛飩的做法大全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8W

餛飩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不值得介紹,但是上海的三鮮餛飩可不一般,它是上海非常拿得出手的特色小吃,不貴但是絕對口味非凡,街邊那些用料簡單廉價的餛飩是很不一樣的。接下來,就來看一看上海三鮮餛飩的介紹吧。

上海三鮮餛飩 餛飩的做法大全

  上海人對吃的不是一般講究,餛飩要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大就是大,小就是小,不能混為一談。三鮮餛飩的特點在於裏面的陷是純肉的,而所謂的“三鮮”指的是煮餛飩的湯,包括蝦皮、紫菜和雞蛋絲。

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

千百年來水餃並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的話,餛飩皮為邊長約6釐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釐米,底邊長約7釐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釐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上海三鮮餛飩的做法:
  材料:上白麪粉、豬腿肉、鮮蝦仁、青魚肉、蛋皮絲、雞蛋清、雞蛋、蒜末、紹酒、食鹽、味精、熟豬油、幹米粉。

步驟:
  1、將麪粉放入麪缸,中間扒窩,把食鹼用清水溶化後倒入,加進雞蛋清,揉成雪花面,餳20分鐘後再反覆搋揉,然後上面機軋製(雙層2次,單層3次。在單層軋製時,撒幹米粉防粘。待麪皮軋好,攤放在面板上,疊成數層,用刀切成9釐米的正方形餛飩皮子。

2、將豬腿肉、青魚肉洗淨,分別切、剁成米粒狀末與蝦仁放同一盆內,加雞蛋、紹酒、精鹽、味精和清水,攪拌均勻成餡心。

3、將麪皮斜放在左手掌上,挑入餡心,然後將皮的一角向前翻卷,包住餡心卷至麪皮的一半,將翻卷處兩端搭住,捏成“元寶狀”的生餛飩。

4、將味精、熟豬油、青蒜末放入碗中。鐵鍋內加清水,用旺火燒沸,將生餛飩分批煮,至沸時略加少許清水,待餛飩浮起,碗中先衝入事前調製的雞湯,然後將餛飩撈出裝於碗內,再撒上蛋皮絲即成。

小結:餛飩不能理解為小的水餃,兩者差別太大了,餃子我們可以蘸醬吃,可是從來沒見過有人拿餛飩去蘸醬的吧,一份好吃的餛飩一定要有香濃美味的湯來襯托,做法還是挺有講究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