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若爾蓋藏文化

來源:人人運程網 7.6K

諾爾蓋縣是中國四川省北部的一個縣,諾爾蓋鎮面積10436.58平方公里,據2010統計諾爾蓋縣人口為75791人,該縣氣候屬於高原寒温帶濕潤季風氣候,若爾蓋縣享有“中國最美的高寒濕地草原”和“中國黑頸鶴之鄉”的美譽,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和“雲端天堂”之稱。你對諾爾蓋藏文化了解多少?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尋訪若爾蓋藏文化


  在歷史的天空中,若爾蓋幾乎在中國的記憶裏被遺忘。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地故作偏頗,歷史就是如此,若爾蓋一直存在於中國歷史的夾縫中。這個夾縫固然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而真正擋住歷史視線的則是民族因素。

説起若爾蓋,許多中國人乃至四川人都是陌生的。這個有着5萬餘人口,1萬多平方公里土地,150多萬頭(只)牛羊,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山草原,彷彿具有隱身術一樣,被大家視而不見。

若爾蓋距西南大都會成都和西北重鎮蘭州分別為五百多公里路程。按理,這樣的距離早該被時間之手抹掉了。然而,歷史還是在這裏打了個盹兒,若爾蓋被深度遺忘了。

行政區劃隸屬關係複雜,令地理地質專家未能涉足。據文獻記載若爾蓋地區:古時屬西戎範圍;秦為析支河曲羌戎之域;漢代歸入漢土,設“護都校衞”;西晉又屬羌域;東晉分屬吐谷渾和鮮卑族乞伏圍仁所建西秦二國領地;南北朝至唐初系党項人轄地;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鮮卑拓跋赤辭歸附大唐,受鬆州都督府節制,若爾蓋又復歸大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至五代十國又為吐蕃所據;自宋以後又歸入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和民國版圖。但其中仍有分別:宋為川屬,元在境內設潘州屬宣政院(西藏)轄區,明、清、民國又歸四川,屬松潘管轄。1953年6月,建立過渡性縣級行政機構若爾蓋包座行政委員會,1956年7月正式設立若爾蓋縣,隸屬於阿壩自治州。這樣複雜的隸屬關係,毫無規律所尋,只聽一聽就能把人的腦袋攪得暈暈乎乎,又有誰去記住它呢!可以想見,身處邊界的人,他們要想依附於誰是多麼困難。直到今天,若爾蓋的邊界仍然存有質疑,糾紛依然存在,我本人也參與過多次與甘肅省的邊界爭議,要知道,若爾蓋與甘肅的省界線就長達500多公里。

若爾蓋人煙稀少,地域遼闊,又處於邊境地區,再加上這樣複雜的行政隸屬關係,無論是吐蕃還是中原帝國的官衙皆是鞭長莫及,政令難達,根本無法實施行政管理職能。當然,其間到了清代,朝廷給若爾蓋分封了6個土千户和16個土百户的部落寨主,實行世襲土官制度。這個部落管理機制被當地人習慣上通稱為“草地十二部落(牧區)和包座七房(農區)”。清朝乾隆皇帝平定金川之後,總結土官在當地世代經營坐大容易生亂的教訓,實行“改土歸流”的管理政策。就是改土官管理為流官管理,土官仍然實行世襲,只是喪失了軍政大權。但這種“改土歸流”的政策對於荒涼偏僻的若爾蓋仍然無濟於事,因為若爾蓋完全是以自然村自然寨的形式由他們的土官、老民和寺院形成的政教合一制度,自己管理自己,只要承認是朝廷的領土,朝廷的臣民就萬事大吉了。這樣錯綜複雜的行政區劃歸屬和邊遠偏僻的地理位置為中國歷史在心理上對它的忽略創造了外部條件。

一般來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區域生活着不同的族羣,地理環境對於民族的宗教、習俗、服飾、建築,乃至種族的形成都有着至關重要的聯繫。因而文化是區別族羣的重要元素,民族的融合實質是文化的融合,民族的尊重也就是文化的尊重。長期以來,民族之間很難互相走進心裏,很難相互欣賞。因潛在的生存危機的擔憂,總是相互設防,其隔閡就是文化差異。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非我族類,必有異心。這種文化心理不僅僅是平民百姓,即使是帝王將相、文化大師也不例外,原因就是弱小與強大,侵略與掠奪。這就使得同在一個國度,也老死不相往來。民族問題,是中國歷史在心理上對“若爾蓋”忽略的內在原因。

若爾蓋是藏民族聚居區,再佐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中國歷史的進程中,讓學者們望而卻步,久而久之連聽聞它的消息也困難了,所以“若爾蓋”也就順理成章地走出了中國歷史的記憶。

隨着交通的高速發展和信息化的高度發達,地球成了人類的村莊,所有的民族都是這個村莊裏的村民、家庭成員,其獨立個性就顯得十分有限了。雖然如此,我們對那道已經倒塌的歷史牆壁仍然萬分畏懼,站在它的廢墟上,還可以清晰地感覺到它倒塌時所瀰漫的嗆人煙塵,屹立的廢墟殘牆堅硬逼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