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燕趙文化?燕趙文化特點的簡介

來源:人人運程網 3.19W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歷史悠久,多彩特色的文化,而燕趙文化正是其中之一。那麼何謂燕趙文化?顧名思義自然是指在燕國和趙國區域內產生的一種地方文化。如果你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想更多瞭解燕趙文化的相關信息。就快隨小編一起來瞧瞧吧。

什麼是燕趙文化?燕趙文化特點的簡介


  燕趙文化簡介:
  燕趙文化是在燕國、趙國區域內產生的一種地方文化,燕趙區域的劃分應當以今黃河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脈是燕趙區域的西界和北界。趙文化以胡服騎射為代表。趙文化後期一分為三,一部分入晉文化體系,一部分屬邢文化脈絡,另一部分則變種為鄴文化。

地域界定:
  燕趙區域不能僅僅依據戰國時期燕、趙兩國的疆域來劃分。一是因為戰國時期在燕、趙兩國中間還有另外一個大國中山國存在,二是因為燕、趙兩國自己的疆界也常因戰爭的勝負而變化不定。所以,雖然燕趙區域以戰國時期燕、趙兩國的疆域為主體,但是完全依照兩國的疆域來劃定燕趙區域的界線則是不夠確切的。

燕趙區域也不能以今河北省的省界為界線。今河北省又別稱燕趙,其省界大體與戰國燕、趙二國疆界相合。然而一般所理解的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個大致區域內持續存在的文化特徵。其地域的區分往往是比較模糊的自然區分,因為歷史上持續存在的文化特徵絕不會由人為的行政區劃而截然分開。

今河北省簡稱為冀,其淵源來於冀州,是《尚書·禹貢》所記載的古九州之一。冀州的範圍起初很大,包括今山西大部和山東西北部在內。在冀州成為一級正式的行政設置以前,它是一個地區的泛稱,其界線劃分比較模糊,唯一可以確切作為標誌的就是黃河。《爾雅·釋地》和《周禮·職方》二書都説“兩河間曰冀州”、“河內曰冀州”。事實證明以黃河等大河、大山自然屏障來劃分地區以及這一地區的文化是十分有效的,具有一種模糊的準確性。比用某一時代的行政設置來劃分更加確切,也更加穩定。以今黃河劃分燕趙區域的南部界線是切合實際的。

太行山和燕山山脈是燕趙區域的西界和北界。由於燕趙區域東面瀕海,太行山和燕山就成為除黃河以外界定燕趙區域的重要標誌。

從文明的發展進程上看,太行山和燕山山脈具有其獨特的作用。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戰國秦漢時期,燕趙區域內的先民居住點和人口聚居的城邑,都是沿着太行山東麓一線和燕山南麓一線排列的。文明起源和發展于山腳,那裏有條條小河和道道山谷,為文明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而在深山之中,平原深處以及像黃河那樣的大河附近,先民的居住點和城邑就十分稀疏。不過,並不能認為燕趙文化是一種山嶺文化,它仍然是平原文化。太行山和燕山只是為燕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獨特環境,並具有了獨到的特色。

在民族衝突劇烈時,太行山和燕山是保護內地的天然屏障;在和平到來時,通過山海關和桑乾河谷等眾多通道,平原內地與山外草原之間可進行廣泛的交流。在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文物中,都可以明顯地看出燕趙文化所夾雜的草原遊牧文化色彩。

太行山和燕山都是一條山脈,其橫向的寬度有限,可以在短時間內越過。在這裏沒有可能產生出獨立的山嶺文化,太行山和燕山都只是內地與草原之間的交叉和過渡。這裏的經濟可以是半農半牧式的,文化可以是半內地半草原式的。

總之,如果認為燕趙區域主要就是古代燕國、趙國的區域和河北省的區域是不夠準確的。這裏特別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要把燕、趙二國中間的另一大國中山國包括在燕、趙區域內。第二,要把元代以前的北京包括在燕趙區域內。第三,要把今河南、山東兩省的黃河以北部分包括在燕趙區域內。

文化界定
  從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上看,燕趙文化是一種平原文化、農業文化、旱地農耕文化。在民族上,它是一種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文化。這些情況對燕趙文化而言並不是唯一的,與它相鄰的三晉、關中、中原、齊魯各區域大體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燕趙文化是一種典型。在漫長的歷史轉變中,燕趙文化甚至比處在核心位置上的中原、齊魯各區更具典型。

從文化特徵上看,燕趙區域也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徵,這就是慷慨悲歌、好氣任俠。“慷慨悲歌”一語可以用來形容各個地區的人物和現象,但是在歷史上,它是由燕趙區域而產生的,是以燕趙區域為典型的。在其他區域,慷慨悲歌並沒有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在燕趙區域,慷慨悲歌卻已是普遍的特徵和特殊的標誌。從時間上,慷慨悲歌文化的特徵在戰國時期形成和成熟,在隋唐時期仍然為人們所稱道,到明清時期其餘音遺響不絕如縷,前後持續二千餘年,確已形成了悠久而穩定的傳統。所以,燕趙區域的文化特徵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趙區域的文化特色。具有既不同於中原、關隴,又不同於齊魯、江南的特點。

司馬遷在論述燕趙區域內各地的風氣時説,種地(今山西靈丘一帶)和代地(今河北蔚縣)靠近胡人,經常受到侵擾,師旅屢興,所以那裏的人民矜持、慷慨、嫉妒、好氣、任俠為奸。在血緣和文化上,這裏胡漢雜糅,從春秋晉國時起就已憂患其剽悍難制,中間又經過趙武靈王的胡化變革,風氣更加濃烈。中山土地狹小,人口眾多,人民性情卞急,攔路錘殺剽掠,或者盜掘墳墓。男子相聚在一起悲歌,辭氣慷慨。燕地(薊城)距離內地遙遠,人口稀少,經常受到胡人侵擾,風俗也和代、中山相類似,人民鵰悍少慮。

燕趙地區的文化風氣確實顯得十分突出,甚至就連這裏的女子也都有不同尋常的表現。《漢書·地理志》中説到薊地的女子是:自從燕太子丹開養士之風、不愛後宮美女以來,民間演成風氣,至漢代依然如故。“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

在這方面,趙地(邯鄲)的女子表現又有不同。司馬遷説,邯鄲城中的女子一向以美貌聞名,她們自己也擅長修飾容貌。平日她們彈琴,穿長袖衣,腳穿輕便的舞鞋。凡是富貴人家,或者各國君王的後宮,不論距離有多遠,都能在那裏找到她們。“目挑心招,遊媚貴富,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

在歷史上,陽翟大賈呂不韋娶的就是邯鄲諸姬中一位容貌絕好的女子,她擅長歌舞,而且還是邯鄲豪家之女,後來做了秦莊襄王的王后,秦始皇即位後尊為帝太后。漢文帝慎夫人、尹姬和漢武帝王夫人也都是邯鄲人。此外,漢文帝竇皇后為趙清河人,漢武帝鈎戈趙捷妤為趙河間人,漢武帝李夫人為趙中山人,父母兄弟世代為樂人。這三處地方均屬原趙國,鄰近邯鄲。

邯鄲男子的社會交往更是有彈琴、悲歌、鬥雞、走犬、六博、蹴鞠、飲酒、狎妓等等許多名目。戰國時齊國的都城臨淄也是一個大都邑,其民無不吹竿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鞠。邯鄲人也和臨淄一樣,活躍自信,“家殷而富,志高而揚”,具有大都邑的人們所共有的自信和高姿態。司馬遷説他們是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相聚遊戲,悲歌慷慨”。

這種任俠、放蕩的風氣在臨淄、洛陽等大都市都是普遍流行的,不過邯鄲卻要比臨淄和洛陽更為狂放,更為豪雄,這都是受了燕趙區域任俠勇武傳統的影響。歷代文人凡是歌詠邯鄲,都免不了在六博、狎妓諸方面回顧和詠歎一番。比如唐代詩人高適的《邯鄲少年行》指明是描寫邯鄲的,詩中説:“邯鄲城南遊俠子,自矜生長邯鄲裏。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常如雲。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像這樣的詩篇還有很多很多,自晉唐至明清層出不窮。

燕趙地區的人們性情耿烈。戰國初,趙襄子宴請代王,暗中令人用銅鬥了他,興兵吞併了代國,趙襄子的姐姐是代王夫人,聽到消息以後泣而呼天,説:“為了弟弟而輕慢丈夫,不仁;為了丈夫而怨恨弟弟,不義。”於是磨笄自刺而死,至今人們仍稱淶源東北拒馬河上游的馬頭山為磨笄山以紀念她。燕趙的女子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可想而知。

燕趙地區的人們擅長騎射,慣見刀兵。北魏時廣平(今河北雞澤)大族李波的小妹擅長騎射,能夠“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人們為她而作的《李波小妹歌》中説道:“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北宋時常山郡(今河北定縣)北七裏唐河店村的一名無名老婦,能夠赤手空拳智殺契丹的騎兵。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在所作的《唐河店嫗傳》中説道:“一嫗尚爾,其人人可知也。”

王禹偁還説到河北邊郡上的人們習於戰鬥而不怯懦,聽到敵虜到來,父母幫助拉出戰馬,妻子幫助取來弓箭,甚至有不等穿好盔甲就敢於上前的。和南方相比,江南地區經濟發達,人們生活自如、達觀,甚多温情,結果也導致了南方的奢侈和文弱。

燕趙地區的馬也好,所以自古以來良馬已被稱為驥或驠,以地名命名。唐人杜牧説過:“冀之北土,馬之所生,馬良而多,人習騎戰。”

燕趙地區的文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這裏的民俗古樸厚重,更近於古。宋人吳曾説:“我看南北方的風俗,大抵北勝於南。”北方人更看重親族關係,《南史》中説:“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贍助。”南北方的這一差別甚至從人名上也可以反映出來。先秦兩漢古人稱謂都直呼其名,到南朝時南方人則往往各取別號雅號。先秦兩漢人名多用賤字,到南朝時南方人崇尚機巧,取名多用好字。而北方人性情純真,仍舊在相見時直呼其名,取名也仍用賤字。凡此種種,看似笨拙,其實近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