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冬至習俗,閩南地區冬至吃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5.08K

冬至,顧名思義就是冬天來了。冬天來了要做什麼呢?當然是拼命吃了。冬天不吃,更待何時?冬天的時候氣温低,大家也懶得出去到處玩了,這麼冷的天氣只有美食可以温暖我們的心。閩南地區非常注重冬至這個節氣,有些學校冬至這天還會放假,讓學生們回家“補一補”。家裏的長輩都説,冬至這天補好了,冬天才不會怕冷。廈門冬至習俗是什麼,閩南地區冬至都吃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廈門冬至習俗,閩南地區冬至吃什麼?

  廈門冬至習俗:
  廈門俗語説“一年補透透,不如補冬”。從霜降到大寒的七個節氣是廈門人集中吃補的季節,其中最受重視的是霜降、立冬、冬至和大寒。冬至是舉家團圓的大日子,所以這一天的進補更是不同尋常。

冬至是廈門人進補的重要日子,據説“吃什麼,補什麼”,腿骨不好吃豬蹄,身體虛弱吃羊肉,別忘了往湯里加點人蔘、“四物”等中藥,以增加熱量。 廈門人的食補非常講究,最常見的是“四物”,即當歸、川芎、赤芍、熟地。還有“四君子湯”,也就是黨蔘、茯苓、白朮、甘草。“四物”加“四君”,再加肉桂、黃蒔,就成了人們常説的“十全大補”。不過,吃補也不能隨意,要根據體質進補,若盲目進補,不但無益,還會引發種種弊端。

閩南地區冬至吃什麼:
  1、泉州冬至習俗吃圓子
  泉州風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説,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閤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2、漳州冬至習俗吃“搓丸”
  漳州一帶,“冬至”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舂米“搓丸”。丸子顏色有紅有白,並要捏幾件小巧玲瓏的玩具,俗稱“捏雞母狗仔”。如做成羊頭、豬腳、花魚“三牲”,還有荔枝、桃、梨、柑桔、香蕉“五果”……象徵興旺吉祥。“冬至”早晨,農家户户都要煮甜丸,粘貼在門户、穀倉、器物上,慶賀豐年,酬謝諸神。除此之外,許多人家還要蒸糕粿,做壽龜,蒸年糕,象徵年年高升(“高”和“糕”諧音),祈冀福壽延綿。漳州的風俗,要吃冬至糖圓。節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篩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紅糖鍋內煮熟,作為節日早餐。舊時農在這一天還要到祠堂祭祖。

3、台灣冬至習俗吃湯圓九層糕
  隨着閩南人開發台灣的腳步,冬至習俗也隨之被帶到台灣,在閩台兩地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冬至習俗。因為湯圓有團圓的意味,又因為台灣子孫常在這一天跨海前來福建祭祀共同的祖先,故冬至這一節日,在閩台兩地有不一樣的意味。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4、福州冬至習俗吃米時
  在福州傳統小吃名店安泰樓,一位做小吃的師傅説,“米時”和餈粑都是福建冬至節的特別食品,做法上有點區別,但是口感差不多。餈粑是米蒸熟了用石舀搗成糊狀的,這種做法在閩北一帶比較流行,叫餈粑。而福州一般用米漿直接搓,就叫“米時”。福州民俗“米時”與餈粑其實是差別挺大的兩種食物。而且在冬至節的民俗內涵上“米時”也要比餈粑更豐富。

5、廈門冬至習俗吃薑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説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習俗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

小結: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度,冬至進補是沒有錯,但是吃太多大補的食物也不見得就是好的,小編經常看到有人冬至吃太補,結果整個冬天都在流鼻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