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壯族的飲食資料

來源:人人運程網 7.43K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有五十五個,壯族是中國的第二大族,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比如:飲食文化、民族服飾,民族習俗,那些民族文化被世代傳承下來必然有它的道理。你知道壯族的飲食習慣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壯族的飲食資料


  飲食習慣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

壯族對禽畜肉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區卻酷愛吃狗肉。豬肉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昆蟲。壯族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擅長烤、炸、燉、醃、滷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壯族有許多着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杆,魚生,烤乳豬,寧明壯粽,狀元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壯族酒
  壯族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裏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花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俗稱五色飯,又稱“烏飯”、青精飯或花米飯,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或清明節時節,壯族普遍製作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每逢清明節、農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端午節等民間傳統節日,壯族羣眾家家户户都喜歡做五色糯米飯吃,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飯,以作趕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他們選好優質糯米,採來紫蕃藤、黃花、楓葉、紅藍草,浸泡出液,分別拌着糯米,然後合而蒸之,不僅色彩斑斕,而且味道香純,象徵生活美好。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們用五色糯米飯揉成小團團,粘附在竹枝上,插於祖宗神龕,又從田中取回一蔸生長旺盛的禾苗,以南瓜葉包根,放在碗裏,一併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穀豐登。

這種風味食品與祭祖娛神活動融在一起,充滿着民族、地方情趣。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嘗五色糯米飯,自然特別鮮香。這一習俗沿襲久遠,清代《武緣縣圖經》載:“三月三日,取楓葉泡汁染飯為黑色,即青精飯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