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飲食文化,京族的飲食習慣

來源:人人運程網 1.78W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京族。京族,是中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同時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都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作為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想必京族的飲食習慣與其它少數民族的會比較不一樣。究竟是怎麼個差異,還是讓我們一起看下文吧。

京族的飲食文化,京族的飲食習慣

過去京族人一般以雜糧為主食。雜糧主要有玉米、紅薯、芋頭、狗尾粟、鴨腳粟等。把玉米磨成粉狀或碎粒(紅薯、芋頭則切成碎塊),再摻進少量大米熬成一大鍋稀粥,一日兩餐或三餐,很少能吃到大米乾飯,生活是極為困苦的。然而,他們卻在飲食習俗方面有許多獨具風味的傳統食品,而且其中無不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耐人尋味。

1、糯米糖粥
  京族人普遍喜歡甜食,特別喜歡糯米糖粥。其煮法很簡單:將糯米淘淨水煮,至將熟時,加糖再熬,至米爛水有膠質即成。若煮得好,那糖粥亮晶晶、甜潤潤、香噴噴,很是誘人。逢年過節,京族人都要吃糯米糖粥;祭神祀祖最不可少的祭品也是糯米糖粥;平時家中來客,主人免不了要捧出糯米糖粥來招待,要是一時拿不出,也會將就一下,來一碗紅薯糖湯、粉絲糖湯或綠豆糖水。

2、“風吹糕”和“白餈糕”
  這是京族頗有風味的一種傳統的糧食製品。“風吹糕”是用糯米浸泡使其發脹後,水磨成稀粉,然後用勺子舀到直徑40釐米左右的篾託(現已多用薄鋁製成)裏,大火蒸熟成一面一面的薄粉膜,再撒上一些熟芝麻,晾乾後置於炭火上烘烤而成。因經過烘烤,它變得又薄又輕,幾乎像透明的薄膜,風吹即飄起,故名。其味香脆爽口,是待客和探親訪友的上好風味食品。“白餈糕”也是先把糯米浸泡,水磨成稀粉,用布濾成半乾,然後搓捏成一個個如雞蛋大小的湯圓,內包糖餡,用水煮至它浮上水面不久即熟。這大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全家邊守歲邊做好煮熟,待新春到來時,先用以供神祭祖,後拿來和糯米糖粥一起吃,以示祝福:生活甜蜜人長壽,偕老白頭如“白餈糕”。

3、鮎汁
  鮎汁”是京族民間對一種調味品的俗稱,這種調味品的是以小魚醃製的一種調味汁,市場上又稱“魚露”,是京族地區獨特的產品。這種“鮎汁”的生產季節主要在每年農曆三月至六月之間,其製作方法簡單而又講究:以潔淨的大瓦缸一隻,缸中的底部墊以稻草和沙包作為過濾層。在過濾層下的缸腳邊鑿一隻小孔,並嵌入裝有塞子的小竹管或膠筒作為導汁管,然後把潔淨的小魚和鹽,一層一層鋪入缸內(魚和鹽的比例通常為3:2),直到把缸裝滿後,上面覆以重石塊,壓平缸面,最後加蓋密封。5-7天后,將導汁管的塞子拔出,缸中的鮎汁就源源地流出來。這初次濾出的鮎汁,色彩金黃透明,奇香沁心撲鼻,是鮎汁中最上乘的佳品,俗稱“頭漏汁”,多用以待客和上市外銷。以後缸內再衝以冷卻的鹽開水,繼續壓濾,其所濾出的鮎汁俗稱“二漏汁”,色、味、香比“一漏汁”稍次,但仍是魚露中的上品,多用以外銷,少量留自家節日吃用。最後還要再壓濾一次,所得鮎汁俗稱“三漏汁”,屬魚露中的三等品。“三漏汁”一般不出售,窮苦之家通常留自家食用。至於缸內殘存的魚渣,就是農家上乘的有機肥料了。

由於鮎汁色澤澄黃、味道鮮美,不僅京家人人愛吃,是京家人每天不離的上等調味品,而且還暢銷其他省市和越南、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諸國。對京家來説,每年出售鮎汁的收入是很可觀的,因為每缸可產鮎汁過百斤。在三島之中,以山心村產量最多,素有“鮎汁之鄉”的美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