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三伏天,三伏天我們應該怎麼做

來源:人人運程網 1.07W

夏天剛來的時候很多朋友就開始説受不了了,那麼三伏天來的時候是不是生無可戀了呢?三伏天可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啊,三伏天有一些什麼降熱的方法呢?想要了解一下三伏天的具體情況嗎?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什麼叫三伏天,三伏天我們應該怎麼做

  三伏天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伏”又稱“長夏”五行家對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關係可以自然循環。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温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庚日”是“甲子記日”,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中最熱的是8月15~17日。

起源
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原因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峯,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温,天氣就更熱。

計算方法
初伏
干支紀日
初伏也稱頭伏,夏至1後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付也稱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末伏也稱終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三伏天養生保健
2013年7月13日,將迎來今年入伏第一天。專家表示,今年的“三伏天”共計40天,比去年多1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並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説的“苦夏”就在此時,很多人會出現身體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等現象。

保健專家提醒説,此時節,養生保健一定要加強營養,保證人體必須的水分、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物質的補充。在膳食調理上,多食用一些能提神醒腦、增進食慾、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脂肪類厚膩葷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適應夏天胃腸的消化能力。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治療的最佳時間是“三伏天”.因為夏季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季節,也是人體中陽氣最旺之時,此時通過適當的內服或外用一些藥物,最易驅除體內寒氣,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較多,醫生根據病症不同,選擇一兩種方法來治療。主要有:穴位藥物敷貼、中藥內服、鍼灸、藥物注射、推拿、埋線、刮痧、拔罐、薰洗等。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可採取穴位藥物敷貼,即在三伏天裏,將配好的中藥碾成粉末,製成膏藥,分別貼在人體不同的穴位上,過4至6小時後自行取下,每週或每10天1次,以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而痺證屬風寒濕者及其他虛寒性疾病者可試試艾灸。冬病夏治的效果因人而異,有的患者當年就能見效,有的患者則需要堅持幾年。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針刺、艾灸、理療、按摩、穴位貼敷以及內服温養陽氣的中藥和食物等。經歷代中醫學家的反覆實踐、反覆研究,證明於炎熱夏季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冬天發作或容易發作的疾病療效顯着。臨牀選用具有温通經絡、温肺化痰、散寒去濕、通行氣血、補養陽氣、增強體質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等中藥研成細末,取汁調成膏狀,根據病情選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療不同的疾病。如貼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貼敷中脘、足三裏等穴位治療胃痛;貼敷頰車、風池等穴治療面癱等均獲滿意療效。

貼敷療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貼敷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為末伏。於三伏天各敷一次,連貼三年。病史較長或病情較為頑固者可適當增加貼敷次數,貼敷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

三伏天有一些讓人不喜歡的壞處,所以要記得養生額,如果不呆在空調房間裏的話這個時候的天氣可能隨時讓人窒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