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三伏天是如何起源的?

來源:人人運程網 5.8K

三伏天在農業中是屬於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一般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這個時段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候。那麼關於三伏天是什麼意思,是如何起源的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三伏天是如何起源的?

三伏天:起源
  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三伏天:原因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峯,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温,天氣就更熱。

初伏
  初伏也稱頭伏,夏至1後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付也稱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末伏也稱終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小結:三伏天最開始起源是在史記的秦記六中出現的,當時秦德公在六月三伏避暑。三伏天主要就是地標濕度變大,每天都吸收非常多的熱量,使得地標熱的面積累計了下來,因此非常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