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烏孜別克族的資料,烏孜別克族簡介

來源:人人運程網 1.44W

烏孜別克族是生活在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與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有着血緣關係。如今,烏孜別克族的人口在兩萬左右,擁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和文化藝術形式。

關於烏孜別克族的資料,烏孜別克族簡介

  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塔城、喀什、莎東、葉城、烏魯木齊等地。人口1. 45萬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從16世紀起他們沿着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並在新疆各地安家落户。18世紀初,以烏孜別克人為主體的浩罕罕國形成,並與清朝建立了長期友好的政治經濟聯繫。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與維吾爾語、塔塔爾語十分接近。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敍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

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

烏孜別克人絕大多數人從事商業、手工業。少數居住在新疆北部的烏孜別克人從事畜牧業

日常食俗 烏孜別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為主。麪食以饢最為常見,其做法與維吾爾族烤饢方法大同小異,民間烤饢有油饢和肉饢之分。在麪粉內加牛奶、清油(植物油)、羊油或酥油烤成的饢稱為油饢,在饢中加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拌成餡烤成的饢稱為肉饢。除油饢和肉饢外,還有窩窩饢、片饢等數種。大米多用來做抓飯。烏孜別克族抓飯的製作方法基本一致;製作素抓飯不加肉,但要加入適量的葡萄乾、杏乾等乾果,香甜可口,故又稱甜抓飯。肉食以牛、羊、馬肉為主,喜食抓肉、烤肉和土豆燉肉(烏孜別克族語稱“庫爾達克”)和一種用蛋清、白糖製成的甜食“尼沙拉”.

奶茶是烏孜別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燒奶茶一般用銅壺或鋁鍋,先將茶水煮沸,然後加入牛奶燒煮,攪勻,待茶乳完全交融後,再加適量的食鹽即成。飲時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烏孜別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較簡單,多以切小塊的饢泡奶茶。用餐時,長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還分席用餐,一般情況下孩子和婦女要另設一席。過去許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飯前飯後都要洗手。現除牧區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烏孜別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調匙。吃飯時嚴禁脱帽,不能當着客人的面咳嗽。

典型食品主要有:那仁,烏孜別克族的傳統風味食品,與哈薩克族的傳統風味食品那仁類似,常用來招待貴客,食用時一般情況下用手抓食;米腸子,烏孜別克族傳統小吃,用羊腸、加米和佐料等灌製而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