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智指的什麼,“智”的含義是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3.17W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聰明的,誰都不喜歡傻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有“智慧”呢?有的人喜歡耍小聰明,以為了不起,孰不知在別人眼裏像個小丑。有的人大智若愚,表面呆呆的,心裏比誰都精明。儒家思想裏的“智”是什麼意思呢?讓小編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儒家思想智指的什麼,“智”的含義是什麼?

  “智”孔子在關於知識的來源問題上曾經説:“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者,民斯為下矣。”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生下來就通曉知識的人是最上等,然後通過學習獲得知識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然後再去學習的人是更次一等的,而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在老百姓中就是最下等的。從這裏不難看出孔子認為知識的獲得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生而知之”,與生俱來的知識,一種是“學而知之”,後天學習得來的知識。第一,“生而知之”孔子的“生而知之”思想是一種先驗唯心主義的。孔子作為那一時期的學術大家,承認有“生而知之”的知識,並且認為這種知識才是最上等的知識。但是這種知識是如何產生和獲得,他也不承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智,在儒家和佛家理論體系中均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西漢楊雄所着的《法言》一書中釋義為“智,燭也”,一語點明,智是要對他人服務,在黑暗中照亮他人。以此引申為憑藉自己的智慧指引他人前進的方向。

孔子將“智、仁、勇”並列在一起,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懼”,第一次將智納入儒家的理論體系。佛家將智定義為辨別事物、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由兩家重要學説,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智的定義首先是分辨,其次是昇華,最終是引領。

有生而知之的聖人,他們具有這種最高的理性和智慧。而且孔子也非常推崇這樣的理性和智慧,認為這才是一種至善、至真的大智慧。

學而知之,我們在批判和否定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驗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同時,我們又必須肯定孔子的“學而知之”思想,其中體現了現代辯證法的思想。孔子是重視“學而知之”的。“學而知之”也是高於和重於“生而知之”的。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把“智”與“仁”、“勇”兩個道德規範並舉,定位為君子之道,即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小結:真正的智慧是不惑不憂不懼,是心裏坦然淡定,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並不是智商高就是有智慧,真正的智慧還是要在生活中磨練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