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語言文字的由來,土家族語言文字特點

來源:人人運程網 1.17W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得以發展的根本,沒有了語言以及文字我們連日常的交流溝通都做不到,更別説文化的傳承。由於個別民族的人口稀少,很多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都傳承不下去,早已消失殆盡。土家族語言文字一直保存着,大家要是有興趣的話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語言文字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有主張彝語支。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關於土家語的系屬問題,羅常培、傅懋績二位合寫的《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概況》一文中提到:“……土家語言中有些特點跟彝語近似,也應暫時列入彝語支”,此外尚無定論。

土家族語言文字的由來,土家族語言文字特點

絕大多數人通漢語,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着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現時使用1984年創制的拉丁文字(也有畢茲卡精英人士結合漢字、日語和藏元音創制的“畢茲文字方案”)。

土家語是畢茲卡語和孟茲語兩種語言的統稱。但由於孟茲語一直以來就是小眾語言,使用人數極少,故一般提及土家語指的是武陵山區一千多年的通用語言畢基語。土家語言屬藏緬語族,語支未定,一説屬彝語支(語音相對接近),一説屬羌語支(黏着程度高),但畢基語和絕大多數藏緬語的差異都是十分明顯的,當然與完全沒有詞形變化的漢語、苗瑤語、壯侗語差別更大,因此現一般單獨成立土家語支。畢基語為黏着語,孟茲語為分析語。畢基語又分龍山土語和保靖土語兩個方言區(注:以往將保靖土語分為沙沙語和蝦語,但兩者相對龍山土語十分接近,故2006年以後藏緬語學界傾向於兩者合併為同一土語)。龍山土語還存在有無顎化和舌尖元音的差異。

土家語的另一支系語言——胡瑪語,僅存於永順縣郎溪鄉王木村打洞溪。打洞溪因為與世隔絕,山外土家族人受漢文化影響而不斷漢化,這裏卻保存了原生態的土家文化,胡瑪語得以保存完好。

畢基語與孟茲語差異過大,無法交流。畢基語兩土語間通話基本無礙。即使畢基語更為傳統,語音上從改土歸流開始也受到了漢語西南官話影響,濁輔音b、d、g、dz、d?有所清化,但此轉變並不徹底,只有自然停頓後的第一個音節為濁音時清化成了不送氣清音,而其餘時間仍為濁音。而原清音節,停頓之後的第一個音節為清音時送氣較強,其餘時間送氣較弱偶爾不送氣。因此,應加強注意這一點,去掉改土歸流以來西南官話對畢基語語音的影響,維持清濁二元對立模式,以消除同一個詞兩種拼寫的不便。而孟茲語受周邊語言(主要是湘語和苗語)的影響十分深刻,語音與畢基語相去較遠不提,語法上也與畢基語的高度黏着背道而馳,完全放棄了黏着手段,變成了分析語。

1983年春,為發展土家聚居區的文化、教育,開展土家、漢雙語教學和承傳民族優秀文化,吉首大學民族研究室土家族學者彭秀模、葉德書,接受人代會期間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及州直一些代表的意見,按照提出的創制少數民族文字的原則和土家語北部方言的語音系統,以龍山縣苗兒灘鎮為標準音點,創制《土家語拼音方案(草案)》,郵寄國內130多位語言學專家、教授,並徵求意見。這年秋,彭秀模、葉德書綜合各專家教授的意見,對《土家語拼音方案(草案)》進行修訂,1984年1月在《吉首大學學報》公開發表,得到國內語言學家的肯定。

小結:土家族主要居住於毗連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區。土家語是一門非常古老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彝語支。

你可能也喜歡
  土家族擺手舞資料介紹
  土家族的飲食文化特色
  土家族吊腳樓的傳説故事
  關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資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