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吃貨節,517吃貨節是什麼節日?

來源:人人運程網 2.37W

網絡節日——“吃貨節,時間為5月17日,即為517,而517諧音有”我要吃“的意思在,因而這可是一個吃貨們的節日哦!而現如今,隨着吃貨的隊伍逐漸壯大,吃貨節更是備受關注!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先具體瞭解一下什麼是吃貨節,吃貨節有怎樣的文化特色。

5月17日吃貨節,517吃貨節是什麼節日?


  起源
  在2012年,隨着央視記錄頻道推出的美食專題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吃貨該詞的傳播和應用達到高點。
  隨着吃貨文化的不斷流行,在中國各地,有一些機構、商家將其作為熱點、推廣,舉辦各種類型的”吃貨節“,但此類吃貨節一般沒有固定日期。

  延伸
  ”我要吃“是吃貨們內心的真實慾望,隨着吃貨隊伍的壯大,吃貨們需要一個獨立自主的日子來慶祝屬於吃貨自己的節日,於是在”5.20我愛你“的表白節啟發下,”5.17我要吃“就變成了吃貨節的最佳日子。5.17吃貨節漸漸在網絡上流行開來。

  小編為大家推薦幾款福建特色小吃
  (1)蚵仔煎


  蚵仔煎(閩南話為ǒu ā jīa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台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蚵仔煎雖然到處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還是保持着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產地去吃的觀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這些盛產蚵仔的養殖地去吃,因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條件便是採用新鮮的蚵仔,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水,所以顆顆肥美碩大、鮮美無比,做出來的蚵仔煎當然豐盛多汁。不過,不是住在產地的人也別抱憾,因為現代運輸技術發達,所以即使是遠在台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鮮運送的甜美蚵仔。

(2)蠣餅


  蠣餅(diê-biāng福州方言),又叫海蠣餅,福建福州漢族傳統風小吃,具有濃郁的福州味,與眾不同,名聞遐邇,魅力所在。 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可單獨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早點下粥小菜,特別是蠣餅配吃鼎邊糊,一干一稀,風味佳美。用大米和黃豆粉將海蠣肉、豬瘦肉、芹菜餡包起來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味葷。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下粥小菜,若與鼎邊糊同吃則味道更好。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的小食攤上均有蠣餅這種點心。
  海蠣餅都是福建人從小到大百吃不膩的美味,海蠣大名牡蠣,又名蠣黃或蠔(蠔)、蚵,屬貝類動物,純雄無雌,故得狀名(牡即公的意思)。海蠣餅外酥裏嫩,香氣四溢,葷素搭配。極大的樂趣就在吃到裏面唯一的一隻海蠣的時候,如果運氣好,碰到老闆粗心,多放了一隻海蠣在裏面,就彷彿佔了大便宜一樣高興。海蠣餅是泉港南埔人的叫法,泉港有些地方也稱為浮果,有時候戲稱為“泉港麥當勞”,但泉港人都知道是同一種的小吃,但是到了泉州的其他地區,叫“海蠣餅”就沒人知道是什麼東西了,一般都稱它為“蠣仔煎”。泉州大部分地區所稱的“蠣仔煎”並不就是“海蠣餅”,而是一種類似的呈不規則團狀的油炸食品,而海蠣餅是中間微微飽滿凸起,周圍是勻稱的花瓣形狀,兩者在形狀上差別很大。在南埔,海蠣餅的標準食客是用盤子裝上幾個,再倒點白醋,來碗大腸羹,就開始大塊哚頤,有時候店裏面生意好,供不應求。

(3)麻丸


  麻丸是福建莆田精美的漢族甜點小吃。用豬後腿精肉(去筋去油)為料,錘打成漿,加上尾梨、硼砂、胡椒、薑汁等佐料,用湯匙刮成小圓珠,放在熱水中燙熟,食用時加上清骨湯,是仙遊有名的湯餚。飯後嚐點十分愜意。
  用豬後腿精肉(去筋去油)為料,錘打成漿,加上尾梨、硼砂、胡椒、薑汁等佐料,用湯匙刮成小圓珠,放在熱水中燙熟,食用時加上清骨湯,是仙遊有名的湯餚。

(4)沙茶麪


  沙茶麪是福建省廈門漢族面類小吃,其妙處在湯頭。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選用上等的蝦頭,經拌鹽醃製兩個月以上,再磨細,將蝦醬、蒜頭醬按先後順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卻後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製成。

(5)扁肉燕


  扁肉燕,別名肉燕、扁食,喻意平安吉祥,在福州節日和婚宴上必不可少一道菜餚,是福州的特色小吃之一,蒸、煮兩相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