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木偶戲簡介及其歷史介紹

來源:人人運程網 1.04W

木偶戲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桂平的杖頭木偶戲在各地的木偶戲中也是很有名的,在桂平,木偶戲也是很常見的,桂平木偶戲是怎麼樣的?有哪些歷史介紹呢?不妨跟着小編一起往下欣賞下中國戲曲文化之桂平木偶戲吧。

廣西桂平木偶戲簡介及其歷史介紹

看似離現代生活太遠的桂平市杖頭木偶戲,可謂“簡單”——簡單的戲棚、簡單的打擊樂、簡單的演唱,這“簡單”,其實是原汁原味。被譽為原生態的文化“活化石”、“活態草根”的桂平市杖頭木偶戲,2007年被自治區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原汁原味“活化石”
  桂平杖頭木偶戲以前沒有文字記載。2006年9月,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對桂平市石咀鎮的長衝根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後,專家發現上萬件新石器時代的物品。這些石器,在潯江流域是首次發現。

  據專家稱,長衝根遺址發現的石器,距今大概有6000-7000年,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也就是説,那時候,桂平就有先民生活。桂平先民以捕魚和打獵為生,在勞動中產生了原始的巫文化。桂平杖頭木偶戲,與巫文化交融,使巫文化得以重生。

  桂平杖頭木偶戲“起於漢而興於唐,盛於明清”。它由民間木偶藝人即興表演:沒有現成的劇本,使用桂平土白話演唱,使用本地的木頭製作木偶,穿戴的是桂平土布服飾,使用本地慣用的鑼鼓,使用桂平原始打擊樂。主要反映桂平一帶各民族人民以勞動、生活、愛情、婚姻、歷史等為內容的傳統戲劇。木偶等道具都是自制的,由單人操作木偶並演唱,對故事進行即興發揮表演,現已變成劇本化的表演,先打鑼鼓後演唱、表演,無特定腔調,可自我發揮或創新,設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戲台,用布幕作背景。木偶戲所用表演棚小巧玲瓏。

  桂平杖頭木偶戲與全國其他杖頭木偶戲所不同的是,它的唱腔別具一格,分男腔、女腔,忠、奸、老、幼都有相對固定的行腔,鑼鼓也視男腔、女腔及忠、奸、老、幼的不同分為多種鑼鼓點。桂平杖頭木偶戲的鑼鼓點,是比較原始的打擊樂,由桂平先民的勞動節奏而來,被相關人員譽為桂平原生態文化的“活化石”。

  源於生產歷史久
  桂平杖頭木偶戲藝人經常提到一句:“桂平有廟會就有杖頭木偶戲。”

  廟會,是傳説中桂平巫文化之一。廟會最突出的是“三大祭”:一是土地祭,二是山嶽祭,三是江河祭。桂平三大祭的香火旺盛,歷史悠久。可以説,巫文化與桂平杖頭木偶戲血脈相連,是母子關係。

  巫文化傳承的三類人,分別是捕魚人、打獵人和古代道公。桂平有潯江、鬱江和黔江,三江水量豐富,魚類很多。捕魚人習慣下網前唱幾句,收網後唱幾句,內容主要是感謝養活他們的江河。打獵人打獵時沒有唱詞,主要是做稻草人,有時把稻草人佈置在東,有時佈置在西;而陷阱有時佈置在西,也有時佈置在東,總之是相反方向,聲東擊西,為的是誘捕獵物。隨着農業文明的開始,稻草人更廣泛地用在耕種田地方面,目的是驅趕鳥類,保護農作物。古代道公,則製作木頭人,使用接魂送魂與感恩謝恩的唱詞,感化人教育人。因此木偶戲得名傀儡戲、傀儡子。

  桂平杖頭木偶戲最初的唱詞有人物沒故事,或有簡單故事而沒人物,不能滿足當時戲迷的戲癮,經過不斷演變和逐漸完善,才得以流傳至今。

  “北方有皮影,南方有木偶”。桂平杖頭木偶戲列入南方有名的杖頭木偶,既是地理上的優勢,也是7000年前巫文化的優勢。

  巫文化是自然形成的,桂平杖頭木偶戲是真正的活態草根。

小結:平時我們總是看電視劇或者是看電影,但是木偶戲的表演才可以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木偶戲僅僅是靠木偶表演,將一些故事情節表演的淋漓盡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