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廣昌孟戲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3W

廣昌孟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源於甘竹鎮一帶地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廣昌孟戲是以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為主題的地方漢族戲曲劇種。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廣昌孟戲是一種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漢族地方戲曲,至今傳承500餘年。廣昌孟戲在甘竹鎮一帶流行,有兩個民間戲班演唱不同的劇本,不同的唱腔戲曲,劇情都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當地人俗稱"孟戲"。廣昌孟戲作為一種酬神祭祖的宗族戲,有一定的演出習俗。甘竹大路背戲班和赤溪戲班出帥時間分別為正月七年級上午和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任選一日上午。出帥地點在本街(村)或鄰近村坊。出帥隊伍由四套人員組成,即清源祖師和三元將軍各一套人員。儀仗開道,樂器齊奏,龍燈、蚌殼燈、花燈、花籃相行相伴。總人數可達千人,熱鬧非凡。

中國戲曲大全之廣昌孟戲

典故
  在很久很久以前,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築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萬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萬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製了寒衣,啟程上路,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萬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萬喜良已經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裏。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後,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裏,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裏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於,孟姜女用這種方法。

找到了萬喜良的屍骨。她抱着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萬喜良念四十九天經,然後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萬喜良;埋葬萬喜良後,孟姜女要去遊山玩水,三天以後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後,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後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

藝術特色
  廣昌孟戲屬曲牌體,以高腔演唱,一唱眾和,多在後句的下半句幫腔,並有"雜白混唱"的特點。曾家孟戲所唱南曲比弋陽腔更古老,並吸收了海鹽腔的成分,字多腔少,以廣昌官話演唱,以鼓、鑼、鈸等打擊樂器伴奏,節奏較快,顯現出簡單、原始的古曲特徵。劉家孟戲主要以海鹽腔演唱,同時參以弋陽腔、青陽腔和徽州腔。

廣昌孟戲是用高腔演唱孟姜女的戲曲,流傳於甘竹一帶,現存赤溪曾家孟戲和大路背劉家孟戲。孟戲演出作為集宗族祭祀和戲劇祭祀為一體的盛大典禮,每年只在本村演出一次,其中大路背劉家孟戲每年農曆二月七年級演出。演出習俗主要是“出帥”和“請神”。“出帥”指在正月的特定時間,用轎椅抬着清源祖師的木雕像和“三元將軍”(蒙恬、王翦、白起)的面具遊村或遊街,敲鑼打鼓,吹吹打打,族中男丁全部參加,隊伍經過全村(街)每户人家,每户大門口都要擺放香案、燃放鞭炮迎送。“請神”指主事人手捧神本,逐一唱出全國名山大剎(劉家唱廣昌縣境內庵廟裏)的神名和已故藝人師傅姓名,請他們回來看戲。據史料考證,曾家孟戲形成於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劉家孟戲形成於明萬曆年間,即公元1573年之後。孟戲的音樂結構屬曲牌體,兩路孟戲劇本保留曲牌140餘支。許多唱腔腔句較多,即一字多音。旋律較為平緩,多在中音區迴旋,用本嗓演唱,有時到唱句末尾或加入幫腔時,曲調才突然翻高,用假聲(窄聲)行腔。許多曲牌末句旋律由低到高結束。演唱形式為乾唱,無管絃伴奏,拍板為節拍,只以小鑼小鼓過門。曲調沒有固定的調高,大都根據藝人嗓音來唱。演唱以廣昌官話為基礎,也有一些“滾唱”。幫腔腔句較短,一般幫後半句,只有幾板,也有最後一句重句幫腔,幫腔中無鑼鼓伴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