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山東梆子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9W

山東梆子又稱“高調梆子”,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主要流行於山東省地區的一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山東梆子唱腔高昂激越,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山東的主要戲曲之一。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感到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羣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冀南的“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中國戲曲大全之山東梆子

2008年,山東梆子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流傳
  山東為歷代貿易運輸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來山東經商為時甚早,濟寧、菏澤、聊城在明代就已有了規模宏大的山西會館。這些山西商人,經營典當、錢莊行業,在山東境內具備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他們長期定居山東,在這種形式下,在這種情況下,山西的戲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東魯西南一代,在不少劇目中也反映出當時山西商人到魯西南等地做買賣的情形。諸如《奇錯》、《換妻》等。因此,四大古老劇種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魯西南濟寧、菏澤等地後,受到當地文化、方言、習俗的影響,加上當地及其他戲曲形式的影響。也就順其自然地逐步演變成今天的山東梆子。

藝術特點
  表演特色
  山東梆子是中國戲曲之一的傳統表演程式與魯西南一帶的其他古老劇種如柳子戲、大弦子戲、平調等一樣,表演動作粗獷,架式誇張。如黑臉上場亮相時,雙手舉過頭頂,五指分開;推圈走圓場時,右手推圈,左臂隨之有節奏地擺動;表示憤怒、急躁等情緒時,有吹鬍子、瞪眼睛、帶活腮、晃膀、跺腳、捋胳膊等動作。其他行當“推圈”時,動作不盡相同。

在臉譜上則根據人物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更有一個角色在同一齣戲中隨劇情變化而不斷變換臉譜。如《白蛇傳》中[收青]一場,小青由花臉扮演,連變三次:先為花臉,後變為一半花臉,一半俊臉,最後才變成旦角臉形。

唱腔板式
  山東梆子的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各種板式均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其唱腔中的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鑼]等。輔助板式有[起板]、[栽板]、[非板]、[一串鈴]、[倒反撥]、[亢令亢]等。在板式的運用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單一板式的應用,即根據劇中情節和人物情緒,選用某一種基本板式作為一個獨立唱段,主要適用於情緒比較單一的唱詞。另一種形式則是通過不同板式的有機組合和轉接,構成節奏變化明顯、旋律對比鮮明的大段成套唱腔,這是山東梆子唱腔音樂的主要表現手法。專用曲調有[殺己調](《哭劍》)、[流水捻子](《蘭花山》)、[叫門板](《宇宙鋒》)等。

常用的唱腔板式可分為四大類:
  ①、慢板。包括[慢板]、[中慢板]、[破字慢板]、[金鈎掛]、[上五音]及由它派生的[二凡]、[一句正]、[一句落]等。

②、流水板。包括[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一串鈴]和由它派生的[一鑼切]、[倉令倉]、[倒送板]等。

③、二八板。分為[二八板]、[慢二八板]、[中二八板]和[緊二八板],還有它派生的[一鼓二鑼]、[呱打嘴]、[倒反撥]、[嘟嚕錘]等。

④、散板。分為[飛板]、[栽板]、[滾白]、[起板]。

除以上四大板式類別外,另有[導板]、[哭劍]、[叫板]、[三哭腔]及演出神戲時用的[吹腔]等。

唱腔特色
  山東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壯,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行當則以紅臉、黑臉為主要腳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動作粗獷,架式誇張,舞台上洋溢着雄渾、豪放的陽剛之美。過去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後來逐漸變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也有用“大本嗓”(真聲)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淨行的發音則帶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獷奔放。女聲各行當,都採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發音多用口腔共鳴,聲音圓潤、音域寬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