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南昌採茶戲

來源:人人運程網 2.61W

南昌採茶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源於清末民初,主要流行於南昌、新建等地。南昌採茶戲是民間藝人根據真實故事改變而成的戲曲劇種,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很感興趣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南昌採茶戲流行於南昌、新建、安義等地。主要曲調有“茶燈調”和由“茶燈調”發展演變而來的“攀筍調”、“秧麥調”、“下和調”等。音樂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與短弓兩種,而短弓又有頓弓、顫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傳統劇目有以江西南昌漢族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和《花轎記》,合稱“南昌四大記”,富有鄉土特色。是由漢族民間採茶燈和燈綵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漢族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

中國戲曲大全之南昌採茶戲

進城
  清末民初,採茶戲藝人根據南昌發生的真實故事,創作了《南爪記》、《鳴冤記》、《辜家記》、《花嬌記》等傳統劇目(俗稱四大記)。“哭不死的梁山伯、殺不死的蔡鳴鳳”,是人們對南昌採茶戲常演傳統劇目的謔語。儘管採茶戲頗受鄉間民眾的歡迎,但是由於清末民初時期的南昌採茶戲內容不甚健康,大多為“十八摸”之類的黃色小調,難登大雅之堂,直到1927年才得以光明正大地進入南昌城。

據史料記載,1927年以前,南昌採茶戲也曾“偷偷摸摸”進城唱過“堂會”。當時,官家為了取樂,便私下請戲班子進城演戲。1927年,在南昌人脈熟絡人士鄧官保(律師)、徐志庭(煙酒公辦所稽查人員)、商人梅三和三人的邀請下,以陳金水為首的採茶戲班子在當時的南昌新舞台京劇團演出。由於南昌新舞台京劇團房東羅某的反對,兩個月後,採茶戲班子搬至新昌舞台(南昌城隍廟附近)演出,但是最終由於各種原因,陳金水採茶戲班子離開了南昌城。

同年8月,熟知採茶戲“開支小、收入多”的梅三和在新遊嬉場(今南昌劇場)設場,請人表演採茶戲。為了吸引顧客,梅三和聘請了京劇名樂師樑伯齡教習各種曲牌。一時間,前來看戲的市民將劇院擠得人山人海。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梅三和又在疊山路開設升泰遊嬉場(後被南昌土豪阮南庭霸佔)。此後,南昌陸續增加了洪都遊嬉場、民樂遊嬉場兩家劇院表演採茶戲。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南昌採茶戲有了女旦角。

1937年,梅三和開辦“平民劇社”,招收10歲左右的男女學員,專門學習南昌採茶戲。經過一年多的正規訓練,這些學員在新遊嬉場登台演出。由於這些學員都是經過正規培訓的,所以演出效果遠遠好於南昌其他三家劇院。此外,“平民劇社”走出了一大批諸如鄧筱蘭、周奎生等優秀人才。

1938年日寇佔領南昌後,為了方便召集老百姓開會,日寇開辦了兩個採茶戲劇團。大批採茶戲藝人逃難到吉安、贛南一帶。此時,大批逃難到贛州的採茶戲藝人成立了劇團,並在當地演出,這段時期,南昌採茶戲被稱之為贛劇。

交流
  民國時期,自然災害、戰爭使得各地人口流動較大,迫於生計,一些外來人員只得選擇賣藝維持生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南昌採茶戲吸收了其他地方戲的特點。其中,南昌採茶戲與安徽黃梅戲交流甚多。

據安徽省文化廳調查,民國時期,安徽黃梅經常發生洪災,部分黃梅人逃至南昌,並將逃荒生活編成小戲如《逃水荒》等,在南昌賣唱。據南昌市採茶劇團副團長熊陽秋介紹,南昌採茶戲與黃梅戲共有34個劇目相同。此外,從劇目分析,南昌採茶戲與贛劇相同的有《賣水記》、《鳳凰劇》等26個;向京劇學來的或自編的提綱戲共有13章節。

在廣西桂南採茶曲牌中,“賣茶”曲牌裏面一段唱詞是:“家住江西南昌府,一名叫做王玉成。”唱詞中提到了南昌的王玉成。據南昌採茶劇團老藝人稱,過去南昌也有采茶歌,但這些歌舞節目已經失傳,無法考證。但是,由此可以肯定,桂南採茶戲與南昌採茶戲有歷史淵源。

發展情況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着其他門類演出市場的活躍,戲曲演出開始盛況不再,和其他地方劇種一樣,南昌採茶戲也從頂峯逐漸滑落。1991年,由於劇場出租給他人經營,劇團只得下鄉演出。在這個階段,大批人才流失。直到2002年初,劇團收回劇場使用權後,才恢復排練《三女搶板》、《三看御妹》等傳統劇目。

此後,南昌採茶劇團再次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2003年春該劇團演出的大戲《逃之夭夭》被改成電視劇《桃花運》;2004年底,應澳門全球華人聯合會的邀請,南昌採茶劇團赴澳門演出;2006年初,南昌採茶劇團前往法國、比利時等7國訪問演出。同時,編演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多種獎項。

近幾年,南昌採茶劇團招收了近十名大專院校的專業人才,隊伍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儘管如此,南昌市採茶劇團副團長熊陽秋坦言:“目前,我們還是在傳承階段,而沒有發展到改革創新時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