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徽州目連戲

來源:人人運程網 2.61W

徽州目連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徽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其中:目連救母的故事最早記載於佛家經典故事,後來就借戲弘揚社會風氣。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很感興趣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徽州目連戲是徽州地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目連救母的故事最早見載於佛家經典,到了明代,祁門清溪人鄭之珍,為借戲曲宣揚佛理,勸人為善,以正社會之風氣,在這些雜劇、變文、傳説的基礎上,1579年撰寫《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3卷100出。它描寫了傅相一家人的命運,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劉氏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孝母情真,地獄尋母,歷盡艱險,終於感動神明,救母脱離地獄。

中國戲曲大全之徽州目連戲

典故
  在祁門有着目連戲“出在環砂、編在清溪、打(即演)在慄木”的説法。即目連戲的故事是以祁門環砂原形,由清溪人鄭之珍撰寫,慄木村最早搬上舞台。鄭本目連戲一經產生,就在原徽州所屬的六縣流傳,且流傳到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地,被許多漢族戲曲劇種移植上演,300餘年經久不衰。

由於劇本來源徽州農村生活實際,又融入了徽州地區漢族民俗風情,因此有着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目連戲內容通俗易懂,其中還有為羣眾喜聞樂見的漢族民間雜耍、出神入怪等表演形式,因而流傳很快。基本唱腔是明中葉流行於徽州一帶的“徽池雅調”,即徽州腔、青陽腔。以鼓擊節,鑼鈸伴奏,不用管絃,上壽時則用嗩吶。目連戲走索、跳圈、竄火、竄劍、蹬桌、滾打等表演武戲的特殊招式,為後來徽班的武戲表演奠定了基礎。

徽州目連戲作為徽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流傳下來的戲劇文本及木刻版為研究中國漢族戲曲史提供了的重要史料。在藝術形式上,具有完整的形態,堪稱戲曲史上的活化石,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搶救、挖掘、保護和繼承。

國家保護

2007年年初,文化部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51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祁門縣箬坑鄉王長鬆、葉養滋入選為傳統戲劇類目連戲的代表性傳承人,兩位均早年從師學藝,在戲班中擔任重要角色,後帶徒授藝,為該縣的目連戲發揚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2006年,徽州目連戲被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縣有馬山、慄木、歷溪3個目連戲班,戲班成員100餘人。

在徽州目連戲保護方面,黃山學院文學院有一些師生一直在關注這個,他們利用暑期“三下鄉”機會相繼對整個徽州地區的目連戲現狀進行了調查,為大學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開闢了道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