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的婚禮作文:浪漫詩意的撒拉族婚禮

來源:人人運程網 2.42W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裏,隨着歲月的雕刻,每個民族都會慢慢形成專屬於自己的民族特色,那些民族特色與民族風俗就像是身份象徵一樣,代表着他們自己的民族。眾多的少數民族中有一個名為撒拉族的少數民族,你對這個民族瞭解多少?撒拉族的民族婚禮又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下吧。

撒拉族的婚禮作文:浪漫詩意的撒拉族婚禮


  在撒拉族婚禮中迄今還保留着敬獻“羊背子”等古老的突厥民族婚禮習俗。這些習俗已在突厥民族後裔的生活中絕跡,卻在時間和空間上遠離突厥文化圈的撒拉族風俗中得以傳承,因此它是研究突厥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撒拉族的婚禮中保留的“堆委奧義納”是一出以民族遷徙史傳統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帶有一定話劇特點的民族舞蹈,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婚禮中尚有保存,但是由於社會變革,婚期縮短,這種表現形式已不復存在,只有一些老年人尚有記憶。

撒拉族的婚禮全在隆冬舉行。除了這時節農活少,人手閒、糧油足、肉類肥而又好儲藏外,主要還是人員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陸續返家。

過去,撒拉族一般實行早婚制,女9歲,男12歲,就要承擔婚嫁的“非日則”(神聖的天命)。從此,阿娜們不準出大門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閨房繡花或學做茶飯,等媒人登門説親。撒拉人不論男女,均以做媒為榮,認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於積了立一座“米那勒”(宣禮塔)的功德。訂親時,男方先給阿娜送一對耳環,表示“系定”,不再許他人,幾天後再送去一條圍頭的黑紗巾,算正式訂親。訂親全由父母做主,但必須徵得近親們的同意,其中阿舅的意見尤為重要。

送彩禮時,聲勢雖大,禮並不多。送彩禮的人少則二三十人,多則八九十人,均為男人。一般人家,彩禮僅有細衣料一套(緞子或燈芯絨)、粗衣料一套(素布),還有一些化粧品,富户人家則多送一件長羔皮筒。女方給新郎也只回敬一雙布鞋和一雙繡花布襪。這是因為相傳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與阿里成婚時,阿里家貧如洗,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石磨和一牀破舊的鋪蓋。法蒂瑪非常寒心,哭着對父親訴苦。先知對女兒耐心啟迪,説人在世上,要知足,有這點家當。法蒂瑪聽了,轉憂為喜。撒拉族人民一直以此為榜樣,忠實遵行。

一提起撒拉族、人們自然會想起民間廣為流傳的《駱駝泉的故事》和那古老質樸的《駱駝戲》。

青海省循化縣撒拉族自治縣的街子地方有一眼清泉,泉水從一峯很像卧地的白石頭駱駝的口裏噴出來,人們叫它“駱駝泉”。

傳説很久以前、阿合莽和尕勒莽兩兄弟率領一批撒魯爾人,翻過無數的冰山雪嶺,越過無數的沙漠草灘、來到街子地方打尖(旅塗中暫時的休息謂之“打尖”)。他們是從中亞撒馬爾罕來的。因那裏的國王嫉賢妒能,所以兄弟兩被迫離開撒馬爾罕。和他們同行的有十八個撒魯爾人和一匹白駱駝。臨行之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上人”為他們唸誦《古蘭經》,囑咐他們帶上撒馬爾罕的一碗土,一瓶水。並對他們説,如果哪裏的水土與這裏的水土重量相同,便可在哪裏安家。當他們來到青海省循化街子地方時、白駱駝變成了石駱駝,還從石駱駝的口裏噴出一眼清泉。他們秤秤水土和家鄉帶來的一樣重。從此撒魯爾人便在這裏住下,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撒拉族。

撒拉族人對駱駝泉懷有深厚的感情。不僅有傳説在民間流傳,而且在撒拉族的婚禮上,還要專門演出《駱駝戲》。藉此教育子孫後代不要忘記先祖的功德。撒拉族的駱駝戲一般由四人表演,二人反穿皮襖,裝扮成駱駝;一人演蒙古人,另一人扮演阿旬。阿訇身穿長袍,頭上纏白毛巾、手持枴杖,牽着駱駝,與蒙古人一問一答、敍述撒拉族從遙遠的撒馬爾罕遷徒到街子的經歷。如其中的一段台詞説:
  蒙古人:阿訇,阿訇!
  阿;訇:奧!
  蒙古人:你這是從哪裏來?
  阿;訇:我從撒馬爾罕來。
  蒙古人:你牽的這毛長長的,脖子彎彎的,腿高高的是什麼?
  阿;訇:是駱駝。
  蒙古人:上面馱的是什麼?
  阿;訇:30本《古蘭經》,一杆秤、一個戥子,一碗水,一碗土。
  蒙古人:你到哪裏去?
  阿;訇:到遜尼(中國)地方傳經去。

《駱駝戲》的後半部分,由阿旬用撒拉族語言吟唱,主要敍述撒;拉族祖先遷徒的故事。唱詞中不斷用判斷句形式提問,台下的觀眾用“行”、“對”、“是”做出應答,演員和觀眾情感交流,氣氛十分熱烈。

撒拉族的婚禮儀式上,除演出駱駝戲外,還有許多婚禮儀式也獨;具特色。撒拉族的婚禮也講究哭嫁,唱哭嫁歌“撒赫稀”。但它只是姑娘出嫁前抒發苦衷的唱調,內容多是對親友和前來賀喜的人們的祝願和答謝,如:
  善神般的叔叔伯伯們呀,
  儘管你們幫不了錢財,
  請你們開開金口,
  説幾句暖心的話兒,
  也勝過萬兩黃金。
  仙女似的嬸嬸大嫂們呀,
  儘管你們幫不了錢財,
  請你們邁動金步,
  背兩桶清亮的河水,
  恩情也比黃河深。

和土家族等民族的哭嫁習俗不同,撒拉族姑娘哭嫁時不罵媒人。;在撒拉族中、不論男女都以做媒人為榮。他們認為為青年男女搭鵲橋,;當紅娘,成全一樁婚事,就等於積了一座“米那勒”(撒拉語,意為清真寺裏的喚禮塔),被視為功德無量。所以人人樂意為之奔跑,並且不希望得到任何報酬。這種助人為樂的美德一直保留到今天。

撒拉族婚俗,歷來反對送過重的彩禮。在民間婚禮中,送彩禮的聲勢雖然很大,但所送的彩禮卻並不多。相傳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哈其麥和阿里成婚時,阿里家貧如洗,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磨和一牀破舊的鋪蓋。哈其麥非常寒心,對父親哭訴。先知大不以為然,耐心啟迪説,人在世上要知足。哈其麥聽了,轉憂為喜。撤拉族人一直以此為楷模,忠實履行先知的遺言。所以撒拉族對結婚時擺闊氣、講排場、重物輕人表示不滿、婚禮一般比較儉樸。

按照傳統婚俗,撤拉人在結婚時,新郎要到女方家去接親。屆時要請阿訇唸誦證婚詞。念證婚詞時,一般不進女家門,環坐於門外野地或廣場上,新郎在阿訇面前,新娘在屋裏炕腳跪聽。阿訇唸完證婚詞,將核桃、紅棗、油炸面豆撤給眾人,祝新婚夫婦早得貴子。

到了掌燈時分,梳粧好了的新娘由阿舅(即舅舅)和叔伯長輩左右攙扶,向後退着走出大門,從左至右繞迎親的乘騎一週(有的地方是在場院裏繞三團),然後登上前來迎親的騾馬,由女家將新娘陪送到男家。

在去男家的路上,凡遇有同村的女子先嫁於途中村子的,稱之為;“鄉女”。這些先嫁的女子,都要捧出清茶食品招待迎親者。如果這一家和男方家同村,還要給女家報信。告訴男家“擠門”的情況,好使送親者有所準備。

新娘的乘騎來到男方家門口,只見村裏的小夥子們都聚攏在男方家門口,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阻擋新娘入門,這就叫做;“擠門“。;女家送親的人,由一位長輩抱着新娘要進洞房,但雙方互不相讓,你衝我撞、往往在混亂中將新娘擁入洞房。“擠門”的勝負,取決於雙方人數的多少。

當新娘舉行過揭面紗儀式,在洞房坐定之後,年輕人便開始演出一場歡慶戲謔的鬧劇。他們將新郎的父親,哥哥,阿舅捉來,在他們臉上塗上鍋煙,戴上破草帽,盡情醜化一番,強拉進洞房,讓新娘辨認。在這種熱鬧非凡的氣氛中,一切尊卑觀念被徹底掃蕩了。鬧劇何時結束,就看男方家肯不肯給惡作劇的炮製者以可觀的賞錢。之後,開始演出傳統的駱駝戲。

當婚禮完畢時,還要請民間藝人給大家演唱婚禮讚詞。讚詞對所有的長輩、阿舅、媒人、婚禮辦事人、男女老幼、至親好友、貴賓嘉客都要一一頌讚。最後,祝頌人以女家代表的身份,對親家母備加叮囑:
  親家母,請細聽,
  幾句話兒記在心,
  雁過要留聲,
  人亡要留名,
  姑娘身價雖高歲數輕,
  沒出過大門少見聞;
  説高了,海涵的度量多寬容,
  説低了,風過耳旁莫嫉恨。
  用草秋喂成貓頭鷹,
  用肉食養壯大鯤鵬,
  惹人笑,引人贊,
  全在你的指引哩。
  民間藝人口若懸河的讚詞,等於為兩家的姻緣做了總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