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普米族酒歌

來源:人人運程網 8.49K

中國民族眾多,很難被人們一一識別,普米族就是其中一個。普米族作為中國古老民族的分支,其歷史悠久尚且不説,單單從它的文化根源去解讀,就能讓人感慨:差異如此之大的文化,又何以能佔領一方?今天,小編就帶你去了解其中的一部分文化——普米族酒歌,相信朋友們看完也會愛上這個民族。

探尋普米族酒歌


  普米族現有人口33600人(2000年)。除雲南外,還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分佈。普米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北部高原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少數分佈於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香格裏拉縣,臨滄地區的雲縣以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鹽源縣、木裏藏族自治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縣等地,與當地其他民族雜居。其中,雲南普米族人口占全國普米族總人口的97.99%。

普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凡遇婚、喪、節日,都舉行“對歌”比賽,歌詞包括勞動生產、婚、喪、宗教等方面的題材,如《祭山神歌》、《輓歌》、《迎客歌》、《四季歌》、《迎親歌》、《趕馬歌》、《放羊歌》、《紡線歌》等等。形式多為敍事歌,另有短調,以男女青年愛情生活為主,通過對唱,表達雙方愛慕的心意。平時也喜愛唱納西族、白族和漢族的山歌。歌曲演唱有廣泛的羣眾基礎,演唱時都有特定的環境、形式和內容,伴奏的樂器有笛子、葫蘆笙、四絃琴、口琴、口弦、嗩吶等。

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內容十分豐富。既有自娛性與交際性的舞蹈,如《搓磋》、《葫蘆笙舞》;又有模擬性和禮儀性的舞蹈,如《僕瓦磋》;還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靈的祭祀舞和喪葬舞,如《醒鷹磋》、《寨細磋》等。舞蹈以反映耕作、狩獵、紡織等生產勞動的生活為多,用葫蘆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剛健明快,並配以優美生動的曲調。跳鍋莊是普米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時在院內或場壩上舉行。跳舞時,總要在中間燃起一堆火,與室內的鍋莊。此外,常見的舞蹈還有“初歹”(即“打跳”)、“初及”、“帕手拉”、“洗麻舞”等,多為集體舞蹈。跳舞時無論男女老少都加入舞蹈行列,歡聚一堂,往往跳至深夜不知疲倦。

普米族的宗教經典主要有指引靈魂歸宗的指路經、治病驅邪的歌、祭三腳歌、祭藏巴拉歌、祭山神歌、祭龍神歌等等,多數經典以歌唱為載體,在儀式活動中口頭傳承下來。

蘭坪、維西一帶的普米族,婚禮之日盛行“對歌”。當男方迎親隊伍抵達時,女方仍緊閉大門,於是媒人唱起喜歌,敍説雙方結親符合天意人意。女方聽到中意處,才開門迎入,並接受迎親者送來的禮品和禮錢——“開門錢”。迎親人見到女方老少,都要磕頭致意,感謝他們將新娘許配新郎。第二天破曉,將新娘打扮一新,由新娘的弟弟背出扶上馬背,飲“出村酒”。到了新郎家,迎候的家人唱起“開門調”,新娘由兩個中年婦女扶入洞房。隨後,一對新人拜堂,男方設酒席宴客,對唱古歌,跳鍋莊舞,通宵達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