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婚嫁習俗 壯族結婚傳統習俗

來源:人人運程網 1.47W

壯族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他們生活在雲南、廣西和貴州等地,壯族的歷史也很長,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也有自己的習俗和文化。如今,各個民族都是一家人,不同民族的人也可以通婚。那麼,壯族有怎樣的特色婚俗呢?一起來結婚大全看看吧。

壯族婚嫁習俗 壯族結婚傳統習俗

  壯族的傳統婚禮主要的流程分為四部分:接親、送親、成親、回門。這四個步驟其實大部分的民族都是通用的,文化差別還是要從每個步驟的細節中體現。

壯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員所組成,沒有氏族組織,具有明顯的村社特徵。壯族婚姻的基本形態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實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認為沒有宗親關係,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單線姑舅表婚,姑母之子與舅父之女可婚,但嚴禁舅父之子與姑母之女通婚。

歷史上,壯族曾普遍實行早婚,根據有關地方誌書記載:“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實行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雙軌制。

父母包辦必請媒人説婚。媒人説婚通常要進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則以便飯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議定親事,並以“合八字”訂婚。訂婚禮銀很重,一般須送與女子全套銀製飾物。父母包辦婚姻,在壯族中亦佔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歲、有的早在七八歲就被雙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終身。

在廣西靖西一帶,有種“隔街相望”的戀愛風俗。每到趕場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來到街口,男的站一邊,女的站一邊,僅相隔幾步,相互對望。一直站到太陽落山。雙方眉目傳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對方離開大家。在相望過程中,雙方陣營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參謀,十分有有趣。

廣西都安的壯族“三月三”中有一項特別有趣的“碰雞蛋”的戀愛習俗。三月三“的前一天晚上,青年們特意準備好十幾個染紅的熟蛋,忙得不亦樂乎。三月三”中的遊戲開始時,男女雙方各握一個蛋,相對而立,然後手握紅蛋相互對碰。如果雙方紅蛋同時破裂,則被認為兩人的命運相連,有緣分,便將紅蛋互贈吃掉。如果只是單方面的紅蛋破裂,則表示雙方沒有緣分,只好自己將紅蛋吃掉。

壯族社會普遍保留着結婚後、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習俗。女子婚後第三日即回娘家長佐,待懷孕後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時即稱“坐家”或“落夫家”。其實,此乃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一種風俗遺留。

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時間一般以是否懷孕生子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長大結婚,這時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則行改嫁。壯族有招贅習俗,招贅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説媒,從妻居男子改與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轉房。但轉房僅限於兄死弟無妻而嫂轉為弟妻。

壯族有一種“背新娘”婚俗,即婚禮要經過背新娘、砍梯、拆橋、對歌等步驟。婚禮前選擇一個父母健在的男子背新娘,女的在出到門口前不能穿鞋,表示自己的腳印已經出來了,而且也表示不是自己願意出來的。新娘由10幾位伴娘和歌手陪着,到了新郎家通過臨時搭的竹梯上樓,並走過“新橋”,然後有人砍斷竹梯和“新橋”,表示新娘要永遠地忠於夫家。當晚,新郎帶新娘和村寨的小夥子對歌,直到天亮,新娘次日回門,新郎當天或次日接回,晚上又繼續對歌,共對3夜,可對雜歌、讚歌、情歌等。

結婚送親時候,新娘穿着壯家的盛裝,戴着銀項圈、銀耳環、銀手鐲,用大紅布蓋頭,在眾多送親者的簇擁下,告別家人前往新郎家。廣南一帶姑娘出嫁時要痛哭一場,並唱(哭嫁歌)離開家門,其他地方的新娘則不哭。送親的隊伍多數為步行,也有騎馬和乘汽車、馬車和拖拉機的。一路上要吹奏嗩吶。鳴放鞭炮,遇有橋和溝,都要給“走路線”。送親的隊伍中,還有不少的歌手,他們一路走一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慶氣氛。

拜堂時,堂屋上方坐長輩,下方坐親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紅繡球,並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靈,再拜長輩鄉親,賓客也紛分祝福新郎白首偕老,永不分離。

男方家裏辦酒席請客是時候,新娘和新郎都要端着酒杯出來敬酒,首先要敬長輩,然後再敬小輩,順序不能亂。在這個過程中,可人呢們可以捉弄調戲一下新人,也可以讓他們來表演節目,逗樂一下。等到晚上,年輕人就會開始鬧洞房。

小結:其實很多傳統的風俗都已經被大家遺棄了,現在結婚可比以前簡單許多,不僅戀愛自由了,辦婚禮的過程和步驟也都簡化了不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