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倉節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講究和説法

來源:人人運程網 2.61W

填倉節可能有好多人都沒聽過,填倉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添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裏增添糧食。填倉節這天,做“雨燈燈”,燈燈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個,小碗大小,每個燈頂端捏一個燈盞,燈盞邊緣捏一個小豁口,每個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個月。

填倉節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講究和説法

“添倉節”是古代民間祈年節俗,在農曆正月二十五。《帝京歲時紀勝》,“(正月)念五日為填倉節。”屆期,人們或飽食以表示填滿了倉,或用灰等圍出倉的形狀,在其中放些糧食以示倉滿,或祭祀倉籠之神,以祈一年糧豐倉滿。填倉節分大小,小填倉在農曆正月二十,為祭以祈年豐,亦稱“小天倉”、“小添倉”;大填倉則在二十五。《介休縣誌》:“二十日,名‘小天倉’。煮黃米糕,燃燈禮佛。”《大同志》:“二十日,為‘小添倉’;二十五日,為‘大添倉’,添買米麪、柴炭等物。”

  添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裏增添糧食。是當年要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這就寄託了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良好願望。添倉節,在各地的過節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添倉節這天,象徵性地往糧倉裏添加糧食,有的地方則在添倉節這一天吃春餅、煎餅和餃子,並把這些食物投入到糧倉,名曰填倉、添倉。

  有的地方添倉節,做“雨燈燈”,燈燈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個,小碗大小,每個燈頂端捏一個燈盞,燈盞邊緣捏一個小豁口,每個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個月。燈盞蒸熟後,揭開鍋先看哪些月的燈盞裏積的汽水最多,則證明那個月雨澇。再根據種裝甲在哪個月需雨水最多來推斷這一年收什麼,作為本年安排種植的依據。

  滿族的添倉節時,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匹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着。

  在山西晉中,孝義汾陽一帶,早年正月二十的小添倉節,孝義西部山區有舞窗花表演。用紙做成一個婦女手拿簸箕,掛在天窗裏面,隨着風吹,在外面就看見婦女除糠傾倒的動作。意思是除去秕糠,留下果實,藉以慶賀五穀豐登。到正月二十五,孝義的家家户户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並用糕麪包餡做成素糕,壘成好幾層,再用糕面做燈瓜瓜,即燈展。有的把燈盞做成各種動物、植物等形狀。燈盞盛麻油,穀子裹棉做捻,到晚上點燃祭祀,院中燈盞四布、香火繚繞,十分壯觀。民謠雲:“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燈”和“登”諧音,“糕”和“高”諧音,寓意五穀豐登,糧倉升高。如今,添倉節的祭祀活動早已銷聲匿跡了,但仍保留了吃糕的習俗,只不過吃素糕變為吃油炸糕了。

總結:現在填倉節已經衰落了,只有很少的地區仍然在過這個節日,可能是因為都城市化了,大家也不是很瞭解這些傳統節日吧。畢竟現在種地的人也很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