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過小年民俗,湖南人怎麼過年?

來源:人人運程網 1.81W

湖南是我國中部的一個省份,當地的風俗習慣極具代表性,綜藝節目也深受同學們的喜歡,很多同學會選擇在寒暑假期間到湖南遊玩。去玩,就要先做好功課,瞭解清楚當地的風俗習慣。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湖南過小年的民俗,如果準備春節去湖南,一定要認真看噢。

湖南長沙過小年民俗,湖南人怎麼過年?

  湖南視農曆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這一天人們吃灶糖、敬獻糖瓜,傳説為的是讓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

湖南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舉家休息聚餐。相傳是灶王爺迴天庭述職,叫辭灶。為了使他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人們在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掃揚塵”。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婦在鍋灶周圍點燭祭灶,為其“送行”。

歲終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綵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餚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掌燈時分,焚香鳴炮,拜祖先家神,叫辭年,並接灶神祭祀。小孩則成羣結隊打着燈籠依次去鄰里人家,進門曰:“請辭歲”。各家起立迎之,捧出點心旱茶,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樂得合不攏嘴。

年三十夜,湖南農村家家火爐中燃着一個楓樹蔸(或鬆、慄等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豬腳燉蘿蔔,歡坐待旦,叫“守歲”。年七年級,家家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説開財門。然後人廳堂,秉燭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擇吉時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着兒孫依次向長輩拜年,搶先到井邊挑第一擔水,並點香燭把並神。早餐吃剩飯,叫吃隔年糧,寓意衣食有餘。菜看以素為主,離不開青菜、芋頭、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萬事遇頭,清白傳家。飯後晚輩向家族長輩拜年。

七年級當天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國以後,改跪拜為拱手作揖,家庭內拜年畢,鄰里互拜,氣氛熱烈。但若人家尚未起牀,則忌入牀前拜年。有人進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請拜上門年”,並熱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八年級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謂“七年級崽,八年級郎,九年級初四拜街坊”。湖南四鄉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于某日聚飲。初八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

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湖南諺雲:“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唐代已風行,宋時更盛。文天樣曾記敍衡州上元張燈盛況:“士女傾城”、“觀者如堵”、“駢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湖南燈市,多篾扎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點燭於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縮,頑童則持彩燈相戲。農家除在豬欄狗窩雞坍暗角點燭外,還在田頭地邊燃火,意在除蟲,祈求豐收。小孩子喜歡在牆角點松明,邊燒邊唱:“正月十五元宵節,燒了蟲蟻上天歇”。離祖墳近的,還向墳前送燭,讓祖先同享人間燈火。

小結:湖南除了漢族人民,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他們的風俗習慣就更有特色了,總之,要尊重所有的習俗,才能更好地融入當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