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評劇

來源:人人運程網 5.88K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五大戲曲之一。發源與唐山,如今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評戲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創造的,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評戲這個戲曲類型吧。


名稱由來
  評劇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但最終以“評劇”之名聞名全國。

中國戲曲大全之評劇

“評劇”名稱的由來,説法不盡統一,一種説法是,該名稱由早期的着名女演員李金順所起。另一種説法是,該名稱由李大釗所起。因當時作為小劇種的評劇剛走進城市舞台時,與國家大戲京劇均稱為“平劇”,引起京劇班主的忌妒,他們便挑撥武戲演員鬧事。後來,時在報界工作的李大釗出面調解。他出了一個主意,給平劇在“平"字邊加了一個“言”宇。他説,京劇是國家大戲,代表北平就叫平劇;評劇是民間小戲,它反映社會現實快,演唱形式簡單,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個“言"宇就成了“評”,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説唱為重的意思。也有觀點認為,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

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還有觀點認為,是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藝術特點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

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着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着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武場有板鼓、梆子、鑼、鑔等;文場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後來又增加了大瓢胡、貝司、銅管、大提琴、小提琴等。西路評劇的樂隊配製為大弦、橫笛、鼓、鑔、手鑼、梆子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