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藏劇

來源:人人運程網 1.06W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根據相關書籍證明,藏戲最初是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多為佛經中的神話故事,因此而得名。藏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有着嚴謹的表演風格,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中國戲曲大全之藏劇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

演出形式
  藏戲的演出分為三個部分:開場儀式戲“阿若娃”、正戲“雄”和吉祥收尾儀式“扎西”。開場儀式又稱“温巴頓”或“甲魯温巴”,其內容主要是淨場祭祀,祈神驅邪,祈求祝福,並介紹劇情。出場人物一般有:甲魯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傳説這三種人物是根據《曲結洛桑》劇中人物演變而來。甲魯是王子,温巴是漁夫或獵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時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後甲魯領着一羣仙女出場歌舞,藉以介紹演員,講解正戲的劇情,招攬觀眾。“雄”是正戲,先由“温巴格更”(即戲師)用快板韻白介紹故事情節、地點、環境、人物造型、唱詞等,然後人物上場。演出時間長則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則二三小時,皆由戲師控制決定。

表演藝術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前,藏劇中的朗達(戲曲唱腔)基本上是無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載歌載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鈸這兩種打擊樂器伴奏。鼓鈸點子是西藏各地方劇種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於各種舞蹈、表演的伴奏。同時也起着描寫環境、銜接唱唸和統一節奏等作用。鼓鈸點子多是從藏族最古老的民間“野牛舞”、“獅子舞”、“鼓舞”和大型民間傳統歌舞“甲諧”,以及藏族的原始抗災歌舞“吉達吉嫫”等歌舞藝術的鼓鈸點子中吸收並加以發展而成的。其使用方法與朗達一樣,也是以人定曲、專曲專用,尤其是在傳統劇目裏,每個人物都有反映其個性的鼓鈸點子。鼓鈸點子雖源自各種民間藝術,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由於戲曲表演的需要,已演變成一套與民間鼓鈸點子不同的具有戲曲特色的擊奏方法。各劇種鼓鈸點子在具體的擊奏、點子的變化上有着明顯的區別。正是這種區別,使它成為藏族觀眾區分不同藏戲劇種的標誌之一。他們可以從不同方向傳來的鼓鈸點子的敲擊聲,判斷出那兒正在上演什麼戲。

傳承意義
  藏戲歷史悠久,具有縝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由於受到嚴格的宗教神規制約,藏戲在發展過程中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少,從表演內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風貌,所以在戲劇發生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藏戲的劇本也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高峯,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應用格言、謠諺和成語,甚至還在情節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學語言的精華。藏戲和內地的戲曲劇種一樣,在時代的變革中陷入了與現代藝術和娛樂形式爭奪觀眾和演出市場的競爭局面。資金缺乏、劇團生存艱難、藝術人才斷檔、傳統表演技藝失傳、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各地藏戲發展面臨的危機,急需制定規劃對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劇種加以保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