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高甲戲

來源:人人運程網 2.03W

高甲戲,又稱“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於福建閩南地區,最初源於清末閩南農村地區。高甲戲是閩南戲曲流傳最廣的一個戲曲劇種,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戲曲劇種吧。


簡介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最初源於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佈於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和台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中國戲曲大全之高甲戲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説和民間傳説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絃、三絃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衝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鬆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分佈區域
  高甲戲分佈於閩南語系地區,即泉州市及其所轄各市、縣。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永春縣、安溪縣、德化縣以及跨地區的廈門市和三明市的大田縣各有一個國辦高甲戲劇團,從業人員約500餘人。這些市、縣同時又擁有數量不等的高甲戲民間職業劇團,其數量比專業劇團還多。據台灣網站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尚有活動的高甲戲職業劇團計有彰化縣伸港鄉的“新錦珠劇團”、員林的“正新麗園”、台北三重的“新金英”等”,文中還説“彰化縣境曾經出現之九甲戲(即高甲戲)劇團,有三十二個團體之多”。

金門島的“古龍頭高甲研究社”在2001年也曾兩度前來泉州市高甲戲劇團訪問與藝術交流。

東南亞諸國華人聚居地,均有業餘高甲戲劇團或職業高甲戲劇團,僅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就有四個。它們是:“福建班”,班主:曾美華(職業劇團);“南國劇社”,班主:陳永福(職業劇團);以及“金來香劇社”與“金秀春劇社”(均為非職業劇團,班主不詳),分佈在華人區的王彬街及總統府附近。

傳統劇目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大體分為三大類,即大氣戲(宮廷戲、武戲)、生旦戲(繡房戲)、丑旦戲。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繡房戲”,即才子佳人的生、旦戲,如《杏元思釵》、《孟姜女》、《英台山伯》等;“公案戲”即審案戲文,如《彭公案》、《包公審黃菜葉》等;“宮廷戲”即屬宮廷鬥爭的戲文,有《狸貓換太子》、《逼宮》等;“丑旦戲”,都屬小戲,如《管甫送》、《番婆弄》、《桃花搭渡》等,這類戲頗有特色,丑角表演,更是獨具一格,很受歡迎。此外,也有從古典小説及民間傳説編演的戲,如《説岳》、《水滸》、《七俠五義》;民間傳説如《詹典嫂告御狀》、《陳慶庸過大金橋》、《温陵麗史》等。有的屬連台本戲,劇目達600多出,但多系幕表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