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華縣皮影戲

來源:人人運程網 5.86K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用獸皮或者紙卡剪成人形,通過燈光的倒影形成的圖像進行表演。它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華縣皮影戲是皮影戲的一個重要分支,最初起源於清代初葉。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很感興趣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華縣皮影戲因其主要流傳於關中東府渭南二華、大荔一帶,所以也稱其為東路碗碗腔。是在燈光的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層亮布來演戲。“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享有“中華一絕”的美稱。

中國戲曲大全之華縣皮影戲

華縣皮影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藝術,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的巧妙結合。華縣碗碗腔皮影戲(曾名時腔),形成於清代初葉。其主要流傳於關中東府渭南二華、大荔一帶,所以也稱其為東路碗碗腔。該劇種唱腔板式齊備,伴奏樂器很有特性,細膩幽雅、婉轉纏綿,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皮影造型優美,人物個性特徵明顯、選料考究、製作精細。清乾隆、嘉慶年間,戲劇家李芳桂等文人、舉子,為碗碗腔皮影着有《十大本》等許多傳統劇目,至今流傳,並被其他劇種移植、改編搬上舞台,久演不衰,為陝西的戲曲藝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組成,行動方便,不擇場地,長年可活動於民間的村鎮、宅院,在廣闊的農村紮下牢固的根基。

溯源
  華縣,位於陝西省關中東部,南靠秦嶺,北依渭河,距離陝西省的省會西安只有90公里,境內隴海鐵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國道橫貫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古時候,華縣稱為華州,是黃河流域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7000年前,華縣就有人類生活的印跡,現在境內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古遺址,都彰顯着中華先民繁衍生息,創建文明的軌跡。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華縣一直是京畿重地,禮儀之邦。湧現了以唐代着名軍事家、政治家郭子儀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人物,是歷朝歷代的“人文鼎盛之區”。為皮影藝術的發生、發展與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皮影戲始於秦漢,當時主要是為帝王宮廷服務,唐朝以後就流傳到民間,開始成為人民的藝術。着名民間老藝人番京樂這樣説道:華縣皮影未能躲過這場浩劫,僅僅留有光明、光藝、光慶、光華四個班社靠演“樣板戲”生存。改革開放以後,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縣先後恢復成立皮影班社13家,有皮影藝人60多人。華縣的皮影班社,一般都能熟練演出150多出劇目,除了眾多豐富的歷史傳統劇之外,還有現代戲和自編的新節目,演出經久不衰。在許多戲文中,充滿華縣巷言俚語,通俗生動。

一説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明清為鼎盛時期。原為宮廷戲,唐以後流傳於民間,十三世紀右傳入西方,至今仍在中國保留着它的原始風貌,甚稱“國寶”、“中華一絕”。皮影俗稱“燈影子”,在燈光的照射下,以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有“電影之父”之美稱。

陝西民間有一個傳説,似乎説明了皮影的來歷。據説西漢時一文帝劉恆的幼兒由一位宮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鬧不止,聰明的宮女、便用梧桐樹葉剪成人形,藉着紗窗的陽光,一面用手舞動梧桐葉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馬上轉哭為笑。

皮影的原型是用紙剪的,後來才改成用皮刻制。據宋朝《夢粱錄》等書記載:“京師初以素紙雕簇,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皮影在漢代已經出現,到了宋代已相當流行,京師常見“設帳張燈”上演“影人戲”。到了元代,蒙古軍隊中有皮影班子隨軍,一直傳到中亞國家。

華縣位於中國陝西關中東部,距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古長安)相距80多公里;距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博物館相距40多公里;距世界名山西嶽華山20多公里,因地處華山腳下而得名。研究證實,中國所有的戲曲種類,均起源於陝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於皮影,而皮影又起源於華縣。因而可以説,華縣皮影就是中國一切戲曲藝術的總源頭。中國皮影的國際正式名稱叫"華劇",即華縣皮影戲曲之意。

華縣皮影不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品種,同時也是被國內外皮影界公認的所有中國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藝術種類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經典和最有資格代表中外皮影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中華戲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專家們認為,華縣皮影在國內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於秦始皇兵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魅力
  懷抱月琴,手挑皮影,在幕後的燈影裏,用柔情的碗碗腔將人生的滄桑細細吟唱;吃碗麪,抽口旱煙,在透亮的白幕上,用跳動的精靈將古樸的夢想釋放的得五彩繽紛。從四千年前到21世紀的今天,華縣皮影,借光顯影,穿越人生,穿越古今,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堪稱是一顆秀美的珍珠,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魅力。

華縣皮影有四絕: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詣高。華縣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質優,雕工精細,造型逼真,含義深刻,個個堪稱藝術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極深。選用碗碗腔,生旦淨醜各種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絕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為;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一個劇團一般僅有5人,除演唱和對白之外,還有挑線、二絃、板胡、月琴、碗、鑼、鼔、釵、梆、瑣吶、號等20多件樂器,每個人都要充當4個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説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特別是挑線手,外地皮影至少得2人以上,華縣皮影則一人獨挑,一人操作數十個乃至上百個皮影造型,臨亂不驚,遊刃有餘,堪稱一絕;四是華縣皮影博大精深,綜合藝術水平爐火純青,堪稱為戲曲藝術之絕唱。

傳承
  中國有秦晉影系、欒州影系等七大皮影流派,而其中,堪稱皮影“活化石”的是陝西華縣皮影。

今年95歲高齡的當代學術大師、中科院院士季羨林先生在病榻上也專門為華縣皮影題字。皮影的發展,在中國戲曲史上有重要意義。在眾多的史籍和資料中都有這樣的事實記錄:世界影戲源於中國,中國影戲源於陝西,而陝西的影戲則源於華州。華縣皮影,在世界上享有“電影開山之祖的美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