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重慶曆史文化名人之秦良玉

來源:人人運程網 2.05W


  秦良玉:
  渝東有縣名石柱,境內多山,山上多柏樹、松樹。這彷彿是女媧補天時便留下的特徵,至今沒發生什麼大變化。十七世紀中期,石柱人把樹枝砍下,削去樹皮,露出白色,然後裝上金屬槍頭,稱為“白杆槍(一種特殊的鈎鐮槍)”,並以此裝備當地土兵隊伍,是為當時遠近聞名的“白桿兵”。因松柏之樹較鐵為輕,且其韌性很強,不易被刀砍斷,絲毫不遜於鋼鐵,所以石柱土兵操作起來十分便利,作戰也十分敏捷,戰鬥力較強。在大明王朝逐漸衰落的時代,在其首領秦良玉的帶領下,白桿兵為保境安民立下了汗馬功勞。

十大重慶曆史文化名人之秦良玉

秦良玉,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登上正史的女英雄(囿於各種原因,花木蘭、楊門女將等女中豪傑未能躋身正史,只在人們心中永遠流傳)。《明史?秦良玉傳》説:“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她於1574年出生於忠州(今忠縣)鳴玉溪,自幼嗜武,武藝高超,年長出嫁石柱土司馬千乘,在丈夫被明朝宦官害死後,因子年幼,她繼任石柱宣撫使。秦良玉訓練了一支人數少、素質高的白桿兵,率領他們平定重慶奢崇明等人的叛亂,並三次北上勤王,抗擊入侵的後金(即清朝)兵。泰昌元年(1620年)秦良玉率兵北上抗擊後金,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在渾河曾以三千白桿兵抗擊數萬後金兵,其弟秦幫屏英勇戰死,但最終獲得勝利,後又於崇禎三年(1630年),前往北京勤王,受到崇禎皇帝題詩四首嘉獎: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
  古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徵袍手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胡虜飢餐誓不辭,飲將鮮血帶胭脂。
  凱歌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虜胡,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北京至今有地名曰四川營,傳説是秦良玉當時駐兵之地。清順治三年(1646年)秦良玉被南明政權封為“太子太保忠貞侯”,並準備帶隊前往福州救援,因福州過早陷落而未成行,順治五年(1648年),秦良玉病逝於石柱。

翻開歷史,聆聽雲煙,秦良玉的最大功績乃是使明末清初的石柱成為渝東南的世外桃源。史載,當時四川久經戰亂,百姓十室九空,川東地方(石柱除外)僅剩數萬人,新建立的清朝廷最終不得不從湖廣大規模移民。而在秦良玉的保護下,石柱成為當時渝東人民遠離兵燹之苦的唯一樂土,附近豐都、忠縣、梁平、萬州等地民眾紛紛進入石柱避難,至清初戰亂初步結束,石柱人口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近十萬人,與整個川東地區所剩人數形成天然對比。一代文豪郭沫若因此曾賦詩稱讚秦良玉是“石柱擎天一女豪”。

2005年春天,離秦良玉去世已經357年後,走在石柱熱土上,我仍能隨處聽到這名女傑留給人間的傳説與功績,有關秦良玉的文化似乎也滿地皆是。為紀念這位女傑,石柱人在城西的旗山廣場上為她立了一座雕像,她手持白杆槍,躍馬長空,彷彿要掃盡外來寇、為民謀平安。在小城東南方回龍山上,三教(即儒、道、釋三教)寺遺址顯示着石柱各種文化的交融,昭示着秦良玉納采百家的寬廣胸懷。離城數十里的關隘萬壽寨,則是當時石柱-抗擊外來侵略的鮮活佐證,甚至離城很遠且臨近萬州、湖北利川的佛家古剎河嘴鄉銀杏堂,也有關於秦良玉曾想在此修建石柱城的傳説。

較場壩、太保祠、玉帶河(護城河)、古城壩,這些地名都因秦良玉流傳至今。在她生活過的忠州、石柱兩地,人們喜歡把未出嫁的女孩稱為“女將”,説到某個女孩,他們總是説“那個或這個女將”,這也是人們尊崇秦良玉英勇武姿的緣故。據説,全國只有忠縣、石柱兩個縣的人民有此稱謂。這是一種懷念,也是一種自豪,更是一種特定的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女人都因男人而出名,像虞姬因項羽、貂嬋因呂布、西施因勾踐夫差,而秦良玉則不然,她以自己的赤心忠膽、絕妙武藝、保境安民出名,從另一個角度來説,被人-早逝的丈夫馬千乘卻因她而為世人所永遠記住。為此,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石柱師範讀書時,少不更事、意氣風發的我曾出了一副上聯:“秦氏良玉豈只值馬千乘?”至今仍未能找到恰當的下聯。我想,如果馬千乘不早逝,在明清交際的天空下,石柱是否也能像秦良玉一樣真正實現平安呢?當然,這僅僅是不能實現的想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