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起源?蒙古族民歌藝術特色

來源:人人運程網 9.73K

歌曲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他融入了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等,通過民族音樂我們可以大概瞭解到這個民族的歷史生活壞境或者飲食習慣。那麼,你們對於蒙古族的民族音樂瞭解又有多少呢?現在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蒙古族現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民歌起源?蒙古族民歌藝術特色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讚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風土人情。

歷史淵源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衞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3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於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禮儀歌用於婚宴等喜慶場合,以歌唱純真的愛情、歌唱英雄、歌唱奪標的賽馬騎手為主要內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遷時唱,內容以讚美家鄉,狀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並具有較強的朗誦性。歌聲燎亮、曲調悠長。牧歌的歌詞既擅於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係。牧歌的節奏一般是悠長、徐緩、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下行樂句則往往採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

蒙古歌曲分為兩個主要品種,其一是烏日汀道或稱“長調”,其二是“短調”作為與盛大慶典、節日儀式有關的表達方式,長調在蒙古社會享有獨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禮、喬遷新居、嬰兒降生、馬駒標記以及其他蒙古遊牧民族的社交活動和宗教節慶儀式上,都能聽到長調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馬術比賽的狂歡運動會“那達慕”大會上,更能聽到長調。  長調是抒情歌曲,由32種採用大量裝飾音的旋律構成,它讚美美麗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頌父母的愛情、親密的友誼,表達人們對命運的思索。它的特點是:大量使用裝飾音和假聲,悠長持續的流動性旋律包含着豐富的節奏變化,極為寬廣的音域和即興創作形式。上行旋律節奏緩慢穩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潑的三音重複句式,這來自對草原生活步調的模仿。長調的演唱和創作與牧民的田園式生活方式緊密相連,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廣泛延續的生活方式。長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紀以來的文學作品中已有記載。直至今日,長調仍保留着豐富的不同地域的風格。蒙古國和中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牧民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當代音樂創作中,長調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傳承意義
  蒙古族民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也是蒙古族整個文學藝術的主流。“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族傳統的生活方式,也是遊牧文化的基礎。蒙古族民歌乃是最生動、簡便,最為羣眾喜聞樂見的音樂藝術形式,一部蒙古音樂史,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一部蒙古民歌的歷史。

小結:蒙古族的民族音樂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嘹亮、高昂的感覺,完全跟現在的流行音樂不一樣,也許這就是民族音樂跟流行音樂的差別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