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華體現在哪兒?

來源:人人運程網 2.36W

中國在世界文學上面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它最繁榮的時期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時候,孔子就是在那個時代。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成為諸子百家之一,其思想更是成為中國的主流。下面一起看看吧!

儒家思想的精華體現在哪兒?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靈的自我修養與自我完善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和中庸這三個方面,一直綿延至今。其具體意義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禮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意識。——人們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人們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會地位的道德規範,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
  人民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夠使國家達到太平的統治,事實上都沒有違背儒學的仁和禮兩大原則。

2、儒家文化的“禮”
  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一刻也不可以分開的,這就叫作仁禮一體。
  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古代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特別嚴重,每個人都必須依賴羣體的力量才能生存。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每個人都習慣於遵守羣體共同的道德規範,而認為羣體共性對個性的約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後世,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不斷減弱。因此,反對共性約束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發展起來。所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就跟着發生相應的變化。
  所以,禮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內容。拿着古代的“禮”來統治現代的社會,就會違背仁的原則。違背了仁的禮,一定會受到人民的反對和反抗。所以,禮貴在不違背仁的原則。不違背仁的原則,就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改變禮的一些具體內容。只有根據時代變化而改變和調整禮的一些具體內容,才可以達到不違背仁的原則。這就是仁禮協調,一體不二的要點。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現在給人的感覺是,不温不火,不夠積極,認為這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的一個原因。我覺得這是對中庸的誤解。中庸開篇就説,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對於處在社會中的人,我們需要依據人性來進行修養。所以才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見,儒家不是壓抑人性,而是承認人性、順應人性、以人性為根本的,並要根據人性來進行修養,體現了儒學思想的社會性。
  在現今有人批評中庸,説它讓人不思進取,限制了人們的手腳。儒家是入世的學説,怎麼會讓人不思進取呢?中庸沒有人讓人進取也沒有讓人不進取,而是告訴人無論強弱、無論進退應持的態度。所謂持兩用中,過猶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後,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個外界與內心、形勢與實力的平衡點。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狹室之中奔跑只會撞得頭破血流。審時度勢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遊刃有餘、收放自如。

4、綜上所述,仁、禮、中庸,都有促進和諧的意味,它植根於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當我真正的認識到儒家文化時,都會為中華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着所歎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傳承下去,使之廣泛的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實踐中去,則可以在反覆的經驗總結中不斷受益。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我們能不斷地從思想、品格、知識、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給自己充電,從不斷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養。我深信,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堅持不懈的去努力學習和實踐儒家文化的精髓後,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斷地得到創新和發展,完全展現其超時代的價值,使我們的人生會過得更有意義的。

總結:通過小編的介紹,大家對儒學思想有了解了吧,在先秦出現的諸子百家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繁榮的時候,它們的思想是影響着我們,也是我們成為禮儀之邦的主要因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