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寺廟大全之梅山寺

來源:人人運程網 2.89W

佛教是我國擁有最多教徒的一個宗教,它也是世界三大教會之一,影響力深厚。寺廟是佛教大師信徒們傳播佛法、信徒上香祈福的一個宗教場所。在我國有很多千年古寺,其中位於廈門市同安區的梅山寺就是一所千年古寺。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廈門寺廟大全之梅山寺吧。


簡介
  梅山寺始建於隋朝,與嶺下黃佛寺、輪山梵天寺同為隋朝同安三大古寺。寺廟依山而築,寺後南麓巖壁上有宋代朱熹以硃砂手書“同山”兩字的摩崖石刻,字跡蒼勁飄逸。寺內有全省最大的摩崖石刻和宋代鎮守西安橋的婆羅門佛塔。

廈門寺廟大全之梅山寺

歷史
  同安區大同鎮碧嶽村梅山西麓。相傳創建於隋唐間,具體年代無考。梅山古名同山,與大輪山夾溪而峙,為同安之屏障。因年代久遠,寺宇多次毀建,制度規模失詳。至宋,傳説尚有兩殿,刻桷丹楹,雕牆峻宇。朱熹為縣主簿時,嘗於寺左講學,並於寺後巖壁上楷書橫題“同山”二字,至今猶存。明嘉靖、隆慶間(1522—1572),浙江按察副使、廣東海道兼諸番市舶務劉存德弟劉存業(號敬齋)主持重修,廣闢故址,增修禪院,並捐獻山園以為寺產;里人陳以廉再度倡修。

清順治年間(1644一1661),前明舉人劉霖任繼葺,自為記。後來逐漸傾圮,又復失修。乾隆年間(1736—1795),同安知縣李芬、明新、鄒召南等相繼捐倡,鄉耆李猷、陳賢、劉運佳、林仕楊,山寺住持僧奕振募化重修,又於其左建築朱子祠並小屋數間為士子會文之所。光緒十年(1884)、三十年由邑紳吳錫璜、許宗超、林道東,富商吳鼎美號發起,兩次重修,三十三年加築圍牆。宣統元年(1909)復有修葺。

民國十三年(1924),軍閥混戰,梅山寺、朱子祠及梅亭諸築塌毀,僅存大雄寶殿。1949年以後,因主持八姑升西,無人管理,寺院荒蕪。不久延聘蓮花水仙姑續任,香火又復興盛。

寺右下側,因開山採石,形成一大人造峽谷,周邊危崖懸石,谷底亂石交錯,不僅自然景觀受到嚴重破壞,而且成為危及遊客往來的險地。1995年間重建梅山時,經董其事者精心策劃,將深谷闢為水池,池周鋪蓋石板路橋,圍以石欄。正面峭壁雕造石窟佛像數十尊,並在佛像石窟周邊石壁刻立多方題刻。摩崖建石窟造諸佛羣像為閩南巖寺之僅見,變廢窟危崖險地,為佛教文化瑰寶,應當是因地制宜重建佛教寺院的一大發明。

21世紀初,同安區人民政府將梅山列為重點旅遊開發項目,梅山寺及梅山景區建設規劃己獲批准並開始實施。現住持為慈明大師。

景觀
  梅山寺相傳創建於隋唐間,具體年代無考現住持為慈明大師,僧伽11人梅山古名同山,與大輪山夾溪而峙,為同安之屏障。因年代久遠,寺宇多次毀建,制度規模失詳。

梅山古名“同山”,山不高而險峻,為同邑之屏障,又是唐末置“大同場”和西晉設“同安縣”的命名根據。因年代久遠,寺廟多次毀建,制度規模失詳。至宋,傳説尚有兩殿,刻槲丹楹,雕牆峻宇。朱熹任縣主簿時,常於寺左講學,並於寺後面巖壁上楷書橫題“同山”二字,至今猶存。

梅山風景秀麗,樹林茂密,巖壁挺峻,梅花呈祥,登高望遠,視野開闊,銀城、潯海、美人山諸景盡收眼底。在寺後南麓巖壁上有宋代朱熹手書“同山”兩字的摩崖石刻,字跡蒼勁飄逸,梅山石窟,栩栩如生。山頂建有“梅亭”、置有“梅園”,獼猴聽經石神態逼真,東北邊的聽濤鬆諸景,都十分令人神往。

梅山寺始於隋朝,與嶺下黃佛寺,輪山興教寺(後為梵天寺)同為隋代同邑三大古寺,梅山寺沿山而築,有大雄寶殿,鎮水泛的二郎神殿、朱公文祠、功德堂、靈應祖祠亭,還有巖壁上新拓大型“佛”字摩崖石刻、石窟、宋代鎮西安橋的婆羅門佛塔、廣場內的放生池和兩旁石佛塔、寺南百米下的石構牌坊山門、新水泥車道繞彎直達廣場,石階古道幽深通古剎、整個寺廟區錯落得體、綠樹掩蔽、莊嚴清靜,廟不廣而聞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