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碗碗腔

來源:人人運程網 8.51K

碗碗腔又稱:“燈碗腔”,“阮兒腔”,是陝西漢族戲曲劇種之一,1958年,更名為“華劇”。碗碗腔的音樂特色是細膩、幽雅、耐人聽聞。不但有獨特、悠揚、清麗的音樂,而且有抒情、優美、感人的唱腔,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部分,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碗碗腔是陝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又名“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擊節樂器小銅碗和演皮影需用燈盞照亮子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咸而得名。1958年易名“華劇”,一般仍稱“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過程中吸收老腔的藝術成分較多,為與老腔相區別,關中東府人又稱其為“時腔”。主要盛行於陝西渭南(及其下屬的大荔縣朝邑鎮)和西安、户縣、綏德、米脂、洋縣、西鄉等地。山西晉南及晉中的孝義,河南西部的靈寶、陝縣、盧氏,甘肅的蘭州等地也有流行。

中國戲曲大全之碗碗腔

2006年5月20日,碗碗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形成
  皮影碗碗腔的產生年代,無文獻可考。據調查,清乾隆年間(1736--1795)渭南人李芳桂曾作有劇本“十大本”,就其唱詞結構分析,可斷定當時碗碗腔的主要唱腔已經形成。《重修華縣誌稿》載,在同州(治今大荔)一帶:“清末演唱者二三十家”,而各地又形成了洋縣碗碗腔、陝北碗碗腔、西府碗碗腔等不同分支。

藝術特色
  音樂特色
  碗碗腔的音樂特色是細膩、幽雅、耐人聽聞。不但有獨特、悠揚、清麗的音樂,而且有抒情、優美、感人的唱腔。能表達生、旦、淨、醜各個行當和各種不同人物的複雜感情。

碗碗腔的唱詞典雅,講求聲韻和諧。句了或長短不一,或齊整劃一,以上句押韻落板,不同於其它劇種。以前碗碗腔藝人多是上門清唱,建國後,為了發掘和弘揚這一優秀劇種,陝西省戲曲院成立了眉碗劇團,培養碗碗腔演員。排演的《金琬釵》劇目久演不衰。伴奏樂器絃樂器有月琴、硬弦(二股弦)、板胡,管樂器有嗩吶、馬號(喇叭),打擊樂器有梆子、銅碗、邊鼓、堂鼓、鐃鈸、鉸子、手鑼、大鑼(勾鑼)等。演唱時,由月琴碗碗領奏,硬弦、板胡伴隨。

碗碗腔的劇目相當豐富,現已抄錄在卷和出版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種。其中的《香蓮佩》、《春秋配》、《十王廟》、《玉燕釵》、《白玉真》、《紫霞宮》、《萬福蓮》、《蝴蝶媒》、《火焰駒》、《清素庵》即所謂"十大本",簡稱"佩配廟釵真,宮蓮媒駒庵"。

傳統劇目中具有代表性的為《金琬釵》、《香蓮佩》、《春秋配》、《十五廟》、《玉燕釵》、《白玉瑱》、《紫霞宮》、《萬福蓮》、《蝴蝶媒》、《火焰駒》、《清素庵》等。1956年後,經過整理演出的有《金琬釵》、《白玉瑱》、《女巡按》等傳統戲,也編演過現代戲。

表演特色
  碗碗腔表演上主要運用中國戲曲的傳統程式,適當吸收皮影戲中人物的表演動作。演唱時,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嗓結合,吐字多用真聲,拖腔多用假聲;老生、鬚生、老旦、小丑全用真聲;花臉多用喉音和腦後音。

碗碗腔
  出中並有重唱、齊唱、伴唱等形式。唱詞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也有五字句和"三不齊"(長短句)。通常為上下句結構,也有"單句送",即七字句上、下句的唱段,結束時只唱一個上句,曲調慢聲而下。東路碗碗腔在藝術上比較成熟,影響較大。它的音樂具有幽雅、清新的特色,其唱腔既有擅長表現歡樂的“歡音”,又有擅長表現悲傷的“苦音”。主要板路有慢板、快三眼、慢緊板、緊板、滾板、揚句子、尖板、西廂調、花花腔、疊腔等;演唱時,小生、小旦、青衣吐字多用真聲,拖腔多用假聲,形成真假聲結合使用的特點。其他行當,全用真聲。此外,還有一種用單句結尾的,即七字句上、下樂句的唱段,在結束時只唱一個上句,曲調曼聲而下,使人有詞意已盡而餘韻猶存的感覺,與一般戲曲唱腔的“留板”不同,不用再接下句。在皮影碗碗腔階段,各支派均有不同特點的音樂唱腔。如"西府"的板式與秦腔相近,除滾板外,還有花音、苦音之別。板式有侵板、尖板(墊扳)、二六、代板、飛板、喝場和韻白等,其慢板與"東府"相近,餘均有差異。"洋縣"唱腔以微調式為多,板式有安板(軟、硬)、添板(軟硬)、二六(軟硬)、代板、快板、急板、嘹子、滾板等。"陝北"唱腔風格近似晉劇,有慢扳、二六板、流水、大起板、鈴子、導板、還陽板等。發展為舞台劇後,主要板式有慢板(亦稱"西路"、"南路")、東路(亦稱"北路")、二八板、慢緊扳、緊板(亦稱"流水板"、"二六板")、飛板、滾板(滾白)、閃板、揚句子,墊板(尖板)、觀燈、過關、導板序子等。彩腔有花花腔、疊腔等。每種唱腔又分花音(歡音)、哭音(苦音)兩大腔系,唯不滾白、疊腔只有哭音,觀燈、過關只有花音。這兩類腔系,各有其不同的音律、音階、調式和表現功能。一般説來,花音擅長表現歡快、明朗的情調,哭音則主要表現悲傷、哀怨的情緒。慢板與緊板,又有"三不齊"("西廂調")的特殊唱法。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曲牌、板式和鑼鼓音樂。如〔殺妲己〕、〔梵王宮〕、〔重台〕等。

碗碗腔的着名名藝人有史長財、段轉窩、王平安、李俊民、李五喜、張立兒、疙頂、王四貴、王鳳堂、金奎、雷文立、參苗子、齊喜、王曼、一杆旗(杜升初)、朱哼、謝德龍等。民間流傳説:"齊喜王曼參苗子,一杆旗歪脖子"。足見這些人在羣眾中是享有盛名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