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瓊劇

來源:人人運程網 1.47W

瓊劇,又稱“瓊州劇”,“海南戲”,它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國南海省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南方戲曲劇種中的一個旁支。瓊劇是海南地區本土文化的代表之一,雖然起源已經難以考證,但是相信它有一段悠久的歷史。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瓊劇,又稱瓊州劇、海南戲,是中國海南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瓊劇是南方戲劇的其中一個支系,主要以海南話為戲曲語言,因此流行地域亦僅限於海南島及兩廣之間。瓊劇是當地的本土文化象徵之一,相信已有一段頗長的歷史,但實際起源時期卻難以考知。

中國戲曲大全之瓊劇

劇種起源
  戲劇的起源,一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與西方戲劇相比,中國戲曲雖然並不直接起源於宗教祭祀儀式,其歷史也不及西方戲劇久遠,但它的起源問題更加複雜棘手,至今仍然是眾説紛紜。而作為中國戲曲劇種之一,瓊劇的起源只能從對中國戲曲的正本清源中來進行

發展歷史
  清乾隆五年(1740)至五十八年(1793),海口先後建起福建、高州、潮州、五邑(南海、番禺、佛山、江門、新會)會館,這些會館門前建有固定石戲台,且年年集資聘請家鄉戲班來海口演出。有些戲班還設科班教授門徒,有些藝人則在海南島落户。如光緒年間(1875-1908)瓊劇名淨黃匡生的先祖,就是乾隆時跟班會至海南落户的。這些外來的戲班,對土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使它的成為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咸豐年間(1851-1861)至光緒年間是瓊劇較繁盛和變化較大時期。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粵劇藝人受到清政府的傷害,流入海南島,與瓊劇藝人互相拜師結親,有的開設科班教戲,有的插班演戲,對瓊劇的興盛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時,粵劇的二黃、梆子等聲腔,以及新、老“江湖”十八本等均為瓊劇吸收,又在這些聲腔的基礎上創造了“海南腔”等板腔,使瓊劇從曲牌體逐步蜕變為板腔體,原有的鑼鼓譜、小曲、幫腔等也被摒棄。

藝術特點
  瓊劇的音樂唱腔可分為兩大類:前期為“曲牌體”,並有幫唱。如《琵琶記》、《槐蔭記》、《蟠桃宴》、《八仙賀壽》等一些劇目,唱詞均有牌子,有的還採用一些大字牌子和小曲。後期則演化為“板腔體”。原有的曲牌體和幫腔逐漸淘汰,現在只在某些戲或“程途”、中板等板腔中能夠找到痕跡。板腔體分中板、程途、苦歎板、腔類、專腔專用類五種板式。還有一種專門操台(即鬧台)的鑼鼓譜。此外,還吸收海南道壇樂曲如〔芙蓉〕、〔志高〕、〔金線〕、〔金字科〕、〔靈寶科〕等曲調以及其他民間音樂、歌舞音樂。唱腔以中板為核心(包括三七中板),這種唱腔系由幫腔的七字板(又叫“七平板”)演變而成,有中、慢、快、散、正線、反線、外線、內線等不同板式。有較大的適應性。不論生、末、淨、醜、雜各行當,在表演喜怒哀樂的不同感情變化時都可以使用,是瓊劇較為古老的唱腔。

瓊劇武功屬南派,拳宗少林,曾使用真刀真槍,也有雜技表演。清未有不少名武師,能使用十幾件武器,並有飛劍穿柱、穿刀圈、舞火架等特技,建國後,兼學北派武打。佈景最早年大小班均在台中掛一白布,畫樂工圖案(鑼、鼓、嗩吶三樂師和樂器)。文、武場樂工分置於左右側。清末改為黑色或花布幕,兩側掛觀眾贈送的彩幅。“五四”運動後,開始用彩色和繡絨幕布,進而用各種繪畫布景(如廳坐、宮廷、樓閣、山水等),並按劇本場序起落。服裝原來只用漢、明兩朝冠服。官服蟒袍全是絨繡,書生、村姑、強盜只用白、黑、藍、紅等色的市衫、裙、袍套。靴鞋均是薄底;兵皂、強盜穿草履。建國前後始作改革,按劇本需要設計冠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