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美食 冬至有哪些食俗

來源:人人運程網 2.22W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一個節氣,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冬至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在冬至節的時候,每個地方都有一些關於冬至節的美食,最有名的就是餃子和湯圓了。一起看看冬至節其他的美食吧。

冬至節美食 冬至有哪些食俗

冬至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大的節氣,也是往昔民間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間大概在農曆的十一月上中旬,公曆約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後,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故稱“短冬至”。民間呼為“冬節”或“大冬”,又叫“小年”。過了冬至,白晝時間漸長。如用日春測量,每日要長一分,所以有“冬至一陽生”的説法。

  現將冬至節的食俗介紹如下:
  祭祖宴
  冬至日照例要祭祀祖先。《海虞風俗竹枝詞》雲:“曆本查明短至逢,雞家滿擊祖堂供,祭餘堪作先生撰,材館貧兒要賴冬”。祭祖儀式常在冬至前一天的冬至夜進行。

  這天清晨,人們紛紛到菜場買菜。親朋之間又各以食物相饋贈。提筐擔盒,充斥街弄熱鬧異常。俗稱之為“冬至盤”。所送禮品,大多為鳴、鴨、魚、肉、乾果、時令新果,小吃食,還有冬令的補品等。

  是夜,家家備酒宴。已出嫁的女兒如在孃家,這天必須歸丈夫家過節。家人以長幼為序向懸掛在間室的祖先遺容叩、拜。祭祖酒宴需待加過三次酒,香、燭燃畢才可撤下。然後,全家再重新擺上冬至夜飯的菜宴。

  冬釀酒
  冬至節家家必飲冬釀酒。因冬釀酒中加入桂花,故又稱桂花冬釀酒。

  冬釀酒色乳白,清澈、甜醇,還飄着朵朵金黃色的桂花,香氣襲人、其味十分上口。就是不善飲酒者,也能喝冬釀酒。

  現時,冬釀酒已形成工業化生產。各大酒廠,每至冬至節前後,便已釀製欣應時令的冬釀酒。只要冬釀酒上市,人‘們便排長隊購買,十分受人歡迎。因為是一年一度,不是長年供應,所以有的人還願意多買些,裝入缸內慢慢品嚐。

  當然,現時冬釀酒的產量比先前增加了許多,但質量明顯不如以往。比如水質就是一個問題。過去制酒要備水七天七夜,還浸入竹葉,事實上,現在辦不到。水質將影響酒的風味和質量。作者曾建議過,是否可用現代科技來處理水質,’並將竹葉中有用成份提取出來作為添加劑釀製冬釀酒。這樣,不就可在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技,創制出具有時代氣息的高質量的冬釀酒了嗎?

  冬至飯
  冬至飯分主食和副食二個部份,主食南方不吃米飯,而多食餛飩,冬至團,金銀團;北方不吃饅頭、包子。而多為餛飩,元寶水餃。副食主要是菜餚和湯羹。冬至節的菜餚除一般雞鴨魚肉之類的外,有幾樣菜是必須吃的,如紅燒羊肉、冬筍、韭芽、南瓜菜等。

  餛飩
  南北方都有餛飩這一食俗,俗謂“冬至餛飩夏至面”。那麼為什麼我國南北方會有這一統一的食俗呢?按漢書記載:冬至這天開始便要白日一天長似一天,而黑夜一天短似一天。古人謂之冬至陽氣起。而夏至則陰氣起,故不賀。又曰:“世言餛飩是塞外渾氏屯氏為之。言殊穿鑿。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之日必食。”原來,古人將餛飩寓意為天地渾沌之偶象而敬之、食之,才產生了我國漢族南北方共同的這一食俗。

  餛飩的製法與水餃略相象,只是水餃皮面不加鹼發麪,呈圓形,餛飩皮面呈方形,並薄如紙。餛飩的形狀也是不斷演進的。舊時的餛飩(宋代之前)與水餃沒有多大區別。而現時的餛飩形狀與水餃區別就大了。餡芯則兩者相同,一般有:豬肉蝦仁、三鮮、白萊牛肉、韭菜餡、什錦餡等。

  元寶水餃
  水餃是我國北方較為普遍的主食。逢年過節,款待親朋好友,都喜歡包餃子。然而,冬至節吃。水餃,還有一段由來:傳説建安一帶原來冬至日是吃麪條的,可有一年冬至日,聖醫張仲景突然看到窮苦人個個餓得面黃飢瘦,好多人把耳朵都凍壞了,心裏非常難過。他來到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了一個醫棚,請來了自己的弟子們,支起大鍋,向窮人舍藥,藥名叫“祛寒嬌耳湯”。這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熱的藥材放在鍋裏煮熬,熬好後,把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粉作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嬌耳”煮熟後,分給來吃藥的人。每人一大碗湯,兩隻“嬌耳”。吃過的人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起熱。張仲景就這樣熱心為萬家防治耳朵凍傷。後來,每到冬至這天,人們就仿“嬌耳”的樣子,做一種吃食稱之為“餃耳”,也有地方叫“扁耳”、“扁食”、“湯麪餃”。天長日久相沿成俗,甚至傳説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了。因此,到了冬至這一天,家家户户都包佼子吃,以紀念聖醫張仲景。

  水餃的製作較方便,皮面、餡子一般都自己動手做。該芯拌好後,一邊拱皮面,一邊包餃子,趣味無窮。我國北方冬至食墳子還講究“原湯化原食”,即餃子吃完後,每人需喝一碗煮餃子的湯,説是可以幫助消化。

  冬至團
  這是南方的冬至吃食。皮面用米粉製成(一般用七成糯米粉,三成梗米粉,用沸水拌和揉韌作皮面),餡芯多用蘿蔔絲。將蘿蔔去皮,刨成細絲,加入細鹽、味精、葱油、葱花即成,包成後放至竹籠內。蒸熟便可食。它也是冬至祭祖不可缺少的吃食。

  冬至團一般須熱吃。一是冬至日天氣十分寒冷,吃冷食不宜消化;二是熱食風味好,嚼開餡芯,一包葱油,香味撲奔而來。加之蘿蔔絲柔白,葱花翠綠,色澤誘人。香、搖、肥、韌,風味實不一般。而冷卻後,香味和韌勁均差,故以熱食為好。

  金銀團
  也是冬至節南方的吃食。金銀團實為兩種糰子。一種白色似銀,一種黃色似金,將兩種糰子放在一起,便稱金銀團,在冬至節討個好口彩。金銀團都是甜味。餡芯多為豆沙,銀團為七成糯米粉,三成梗米粉,用沸水拌和揉韌做皮面,包入豆沙餡上籠蒸熟即成。


  金銀團可熱食,也可冷食。因為金銀團是甜味的,精可化食,因此冷食也無妨。當然,老人和孩子,還是熱食為好。

  南瓜菜
  上面金銀團中談及了南瓜。現再談談冬至節的南瓜菜。

  南瓜,又名番瓜、飯瓜、倭瓜,屬葫蘆科。一年生芡生草本蔬菜。原產於我國南部及亞洲其他地區,歷史極為悠久,種植面也相當廣泛。南瓜在秋季便可摘採,但新上市的南瓜,性還“燥”,甜味、醇度還欠佳,一般只是作主食吃,如糯米南瓜粥等。作菜餚必須放存一段時間,使其甜味、醇度較佳。

  所以一般農家收摘後均放入地窖收藏,如沒有地窖也放在乾燥、陰涼通風處。其實南瓜菜不只是冬至節的菜餚,有多餘的南瓜,在冬季缺菜時節充作菜蔬,也是一種“就地取材”的飲食方式。南瓜的營養十分豐富、全面,可食部分多,含有蛋白質、搪、鈣、磷、鐵、胡蘿蔔素、核黃素、維生案等多種營養。另外其醫用價值也很高。多吃南瓜,具有鎮喘、明目、消炎、止痛、減肥,治療糖尿病等功效。南瓜籽炒熟後,是我國各族人民喜愛的一種炒貨小吃。當然,舊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吃南瓜有這麼多的好處,只是就地取材而已;而今天,作為一種飲食新民俗,我們要用科學作依據來提倡和正確引導。

  炒南瓜絲
  將南瓜刨皮去抓、籽、洗淨,切成細絲,用鹽略醃漬後瀝去水份,倒入熱油鍋內(用植物油)編炒。因已醃漬無需再加鹽,也不用放糖,待熟出鍋時,加入切成細末的葱即成。此菜味鮮脆色又好,黃、綠相映。

  魚香南瓜條
  將南瓜刨皮去抓、籽、洗淨後切成小手指粗細的條。再把醬油、鹽、醋、酒、糖、蒜頭末、澱粉加湯(或水)放入碗內拌成汁。待油鍋熱(植物油)將南瓜條略炸片刻後撈出瀝去油。鍋中留底油,再投入細葱段、薑末、將炸過的南瓜條回鍋略炒,倒入拌好的汁湯,待汁湯變稠,再翻炒即出鍋。此為北方地區的作法,其色澤紅亮、鮮嫩可口,有濃郁的魚香味。

  拔絲南瓜塊
  將已刨皮、去娜、籽的南瓜洗淨,切成菱形小塊,放入開水鍋中略煮一會,取出後放入碗內晾涼,拍上幹澱粉,再放入雞蛋、麪粉、水澱粉,用手調勻。

  待油鍋熱後(植物油)將南瓜塊故上蛋糊下鍋炸至表面結殼,色呈淡黃色撈起,瀝去油後,倒入鍋內,撒上熟芝麻拌勻,起鍋,裝在有芝麻油的盤子裏即可。拔絲南瓜多見於南方地區,色澤黃亮,酥脆香甜,牽絲不斷。

  紅燒羊肉
  冬至節食紅燒羊肉,舊時多為北方食俗,現時南方也有見。紅燒羊肉色澤紅亮,湯汁稠粘,肉味酥爛,鮮香入味。一般將紅燒羊肉盛在碗中,上面須撒上切成小段的蒜葉以增色增味。

  此菜宜熱吃,大多作冬至節主食的菜餚。

  冬筍
  顧名思義是冬天的筍,以區別於春筍。冬筍短而粗,春筍長而細。冬筍上市量極少,春筍上市量多,故而,冬筍的價格較為昂貴。舊時一般貧苦人家在冬至節也無法嚐鮮。

  由於冬筍價貴,故而冬筍的吃法也不同於春筍,一般都將其切成細絲、薄片與其他菜搭配炒着吃,如冬筍莽菜炒肉絲、筍片炒魚片、筍絲炒雪菜等。冬筍色呈象牙,味極鮮美,比奮筍更鮮。任何菜中只要加入冬筍,都可起到增色添鮮的效果,這也是冬筍再貴也受人們青睞的原由。

  韭芽
  進入十一月冬韭芽上市,這是時令菜蔬。韭芽色呈淡黃,味清香,無論是與蔬菜,還是葷菜搭配均十分相宜。如:乾絲炒韭芽、韭芽炒肉絲、韭芽炒腰花等。即便入湯,味也極佳。

  凍豆腐
  豆腐是中國的一大發明。在寒冬吃凍豆腐更是中國人的首創。它必然來自於民間的偶然發現可以説是嚴冬偶然和必然的產物,應歸功於大自然的恩賜。

  進入十二月,冬至起九,北風呼嘯,將一塊塊雪白的豆腐置諸户外,經過一番徹骨之寒它便脱胎換骨,起了奇異的變化,變成蜂窩狀,海綿體,老少皆宜,柔軟爽口,別有一番滋味。

  清代時,我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尊卑,到冬季,凍豆腐在民間普遍食之,並且還被文人雅士們所器重。清人王培荀在《聽雨樓隨筆》裏描述四川一帶制凍豆腐的狀況:黃豆作腐,清溪每於冬至前後凍之堅冰,外結幻泡,望之如蜂房蓮子,以供食單,“無腐相,亦無腐氣,得味外味焉。”這段記載,較明確地告訴我們,舊時四川一帶在冬至節前後,製作和食凍豆腐的情形。四川成都儒生曹九成雖家貧,常食青菜、凍豆腐,卻寫出了異常出色的詠《凍豆腐》詩;“腐尚難堪凍奈何,瑩然早被雪霜後。自他有耀還生甲,泣釜何心更起窩。已分糜身調鼎去,敢辭徹骨受寒多。閨中欲奏廚刀績,卻下晶簾待素娥。”多麼美妙的詩呀,突出豆腐被“凍”的形態,閨中擺上了佳餚(所謂佳餚即凍豆腐配)卻還要放下晶簾,待那月中嫦娥同來享受,凍豆腐的美味使月宮九仙都情思人間哩!

  舊時,天津一帶的津門凍豆腐也很有名氣,並且由來巳久,成為天津一帶民間冬季家常餐桌的佳菜。《津門雜記》裏記載了清詩人崔旭描述天津一帶凍豆腐的一首詩,頗為生動形象:“獲乳温柔不耐寒,凝霜凍塊入朝餐。切來巧露蜂案密,煮出渾同羊肚看。徹骨玲瓏堪下筋,嚼冰滋味恰登盤。黃韭白飯先生撰,正好冬廚飽冷官。”這首詩將凍豆腐的形狀、滋味,以及食之快感,宜人之處,寫得淋漓盡致。

  從上面簡略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舊時我國南北方,大約在冬至節前後開始製作和食用凍豆腐。南方也許要晚一點,因為凍豆腐的製作是天然的,必須天寒地凍,露天宿之才成。南方氣候略温,一般要冬至起九九才開始寒冷所以略晚。

  凍豆腐的製作極簡單,將新鮮豆腐放入一個盛器內,(最好是淺口的,待冰凍後取出方便)最好先用清水將豆腐淋幾遍,去掉豆腥味,然後再加清水,以淹沒豆腐為限。傍晚時分,放到室外房檐下,露宿一夜。在冰天凍地的嚴冬季節,凍豆腐便自然製成。也有不加水的,但不加水的凍豆腐食之口味較老,不及加水的凍豆腐嫩香。

  凍耳腐吃法多樣,能煮、燒、入湯莫,入暖鍋,還可與紅燒菜餚同煮。

  燒、煮凍豆腐鄉只需將凍豆腐切成5分厚的片狀,控去水份,在油鍋中煎至兩面呈金黃色撈起,瀝去油後回鍋,加入醬油,鹽、大蒜葉段燒煮,起鍋時加入少許辣醬,其味極佳。民間有諺語云:“冬吃豆腐,打耳光也不放。”還有“豆腐不煞饞,就靠辣和鹹。”凍豆腐要趁熱吃,又熱又辣又鹹,滋味無窮。所以民間又有熱豆腐燙煞養媳婦(養媳婦即為舊時童養媳)。

  入湯羹、入暖鍋的凍豆腐大多也切片,也有切成小塊的,待湯汁煮沸後加入,隨吃隨蘸調料即可。調料可根據各自的口味,隨心所欲地調製。這種吃法,比較清淡,可品嚐到凍豆腐的原味真諦,也別具一格。另外凍豆腐還可與豬肉同煮或炒雪菜筍片等,就不一一例舉了。凍豆腐取之容易,食之美味,配之廣宜,是至今深受人們歡迎的好菜。

  需要説明的是,隨着社會的進步,現時食凍豆腐便不侷限於冬季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嚐到,只要將豆腐放在冰箱的冷凍室內,隨時隨地可製作凍豆腐,即便是揮汗如雨,豆腐最易變質的夏季,我們也可自制凍豆腐。這可就要感謝現代科技對人類的恩澤了。

  烤紅薯
  進入冬至,我國南北方都有吃烤紅薯的食俗。儘管寒風朔朔,在街頭巷尾,總有烤紅薯的烘爐。爐火正旺,烤紅薯的香味飄灑在寒冬的朔風裏,十分誘人。

  烤紅薯是北方的稱呼,南方稱烘山芋,也有地方稱烤地瓜,這是因為紅薯本身有多種稱呼之故。

  烤紅薯並不複雜,關鍵在於掌握火候。將紅薯放入烘爐周壁,中間的火勢太旺、太小都不合適,太旺會烤焦,太小又不熟。所以這裏還是有技巧的。

  烘烤得當的紅薯,皮焦裏燙,外香裏甜。剝開外皮,一股熱氣直衝,燙得讓人難以上口,非得用嘴吹幾下才行。可以想象,在寒冬裏咬上一隻又燙又甜的烤紅薯,熱身暖肚,加之紅薯澱粉含裏高,在冬季給人們增加熱最,的確是一種好吃食。至今烤紅薯仍停留在傳統的加工技藝上,而人們偏偏就喜愛這一點。如果用一個電烤箱,微波爐之類的,也許就不一定那麼誘人了。

  藥粥
  藥粥與冬糖一樣,是舊時人們滋補身體的一種食療食物。一般都從冬至這天開始吃,一直吃到立春為止,補一個冬季。

  藥粥的滋補,主要是中醫中藥的“藥食同源”原則所推廣的食療方法。自古以來我國中醫中藥十分重視藥粥的滋補和療效功能。據有關資料統計,在我國醫學、文學,史籍、地方誌等文獻中記載的藥粥方劑多達一千多種。其中既有單味,也有復味;既有全素,也有葷素搭配;既有防治疾病的,也有養生延年的。是我國中醫中藥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現介紹幾例民間家常的冬令藥粥。

  紅棗粥
  取紅棗與糯米(北方稱江米,藥粥的米,最好取糯米,糯米韌而性温耐補。)同煮,不僅香甜可口,且有補脾益胃,養心安神功效。冬令滋補對體質衰弱,病後體虛,氣血兩虧,營養不良,貧血等都有輔助作用。

  蘿蔔粥
  取新鮮蘿蔔洗淨切碎或搗成汁,同糯米煮粥。蘿蔔粥具有化痰止咳、消食利隔的功效。對老年慢性氣管炎、咳喘多痰、胸隔滿悶、食積飽脹以及老年性糖尿病都有效用。

  羊肉粥
  取新鮮精羊肉洗淨切塊,同適量糯米及少許食鹽煮粥。羊肉粥具有益氣血、補虛損,暖脾胃的功效。尤其對陽氣不足、氣血虧損、體質夜弱、中虛反胃、惡寒怕冷、腰膝痠軟等中老年者更為合適。一般作早晚餐或上午下午的點心。一定要温熱吃。如對羊羶氣不太適應,可先將羊肉和蘿蔔同煮一下,去掉蘿蔔和水,再煮羊肉粥,羶味即可去除。但須注意,服食羊肉粥的同時忌服配有半夏或菖蒲的中藥。

  冰糖葫蘆
  為北方冬令小吃食,以北京為最多,是我們中國人的獨創。原先冰糖葫蘆是冬季應節的吃食。它是冬至節、過年節、春節時帶有吉祥意味的供品,同時又是一種人們互相在節日間饋贈的禮品,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冬令小吃食了。現時,北京街頭所見的冰糖葫蘆已不侷限在冬季了,説明其更為普遍,時令性也更寬。

  冰搪葫蘆的歷史甚為悠久,在宋代的一些有關書精中已能見到記載,但真正始於何時,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佐證的,即現今冰糖葫蘆的形態和工藝,似乎與傳統的沒有什麼兩樣。舊時,賣糖鑼的小攤販,同時出督冰搪葫蘆,一根細竹扦,插上5只紅殷殷,油光光,晶瑩瑩的冰搪葫蘆,煞是好看,孩子難以逃脱誘惑,嘗一口,甜津津,酸溜溜,百味爽口。

  現時,北京街頭見賣的冰糖葫蘆,都為手工製作,從生產到銷售直至產品形態,基本上都保持着傳統的特色,這也是一絕。即便是在科技發展的今天,科技未必,也不必滲透到每一個角落,讓人們在大千世界中見到一點祖宗的影子、鄉土的氣息、手工的靈氣。從文化的角度去審視,這是一種從華歸樸的反思,很令人回味。往往一道家鄉的土產、土點、競能勾起人們思家思國的戀情,便是這個道理。所以對傳統的節令食品,我們一定要有科學的態度,絕不能一味反對或一味繼承,而要古為今用,使之留存、創新、發展和繼承。

  薩其馬
  是一道小吃食,其名雖是滿族的,但創制者都是漢族人,並且誕生在廣州。是我國冬季較為突出的時令吃食。

  清朝,有一位姓薩的滿族將軍,愛騎馬狩獵,還愛吃點心。他從京城調防到了廣州。廣州四季如春,沒有冬季,但他仍照常外出狩獵。每次外出總叫廚師準備點心,還要經常變換花樣。廚師的手藝再好也有個盡頭,有時不免重複,薩將軍很不高興。

  有一天,薩將軍臨行前吩咐,今天的點心一定要有新花樣,要不然就走吧。一句話嚇得廚師心驚膽顫。常言説:急中生智。一位廚師想到前些日子在街上看到的一種圓盤形的圓餅,上面放了些蛋糊,黃花花的,樣子不錯,何不把街上的這位廣州廚師請來一試呢?他們説動了這位廚師,進得薩府幫做點心。誰知正在這時,薩將軍已派人來催要點心了。廚師心裏一急,一虛,原想多放些蛋,味道更好些,誰知一炸,麪皮都炸碎了。廣州師傅急得渾身出汗,只好把那些炸碎的麪皮拌上白糖,揉和在一起,壓壓扁,切成方塊送去,然後轉身就溜了。在場的廚師也急得準備丟飯碗。心想,這個愛騎馬的薩將軍害得我們好苦,真想殺了他才解恨。心裏想着,嘴裏不由自主地叨叨:“殺那個騎馬的,殺那個騎馬的。”誰知,這時薩將軍已回府,他嚐了剛才送去的點心,大加稱讚,急問這點心叫什麼名字,廚師們個個驚魂未定,脱口而出“殺騎馬的I”薩將軍又接着説:‘好獷薩騎馬,好“連聲稱讚。就這樣,”薩其馬“便傳開了,不過如今叫成了”薩其馬“。後來,薩將軍調回京城,又將薩其馬帶到了京城。於是薩其馬成了北京的小吃食,在廣州反而不見了。

  冬舂米
  舊時,進入冬季後農奉空閒,加之天氣寒冷,野外無法作業,南方農家便乘此在室內舂米,以作一年之儲糧,稱之冬舂米。舂米時,幾户,或一村人聚一處,用石臼、木春舂米。

  這種習俗可反映出我國農業上自作自給的小農經濟縮影。

  如今,隨着社會的進步,這種習俗在漢民族地區已不見,而在深山老林的少數民族地區,還可見到。作者1987年去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的鎮遠鄉。在離鄉數百公里的深山老林的侗族、苗族聚居地,還見到使用這種古老的舂米工具。

  風乾孛薺
  孛薺九月上市為秋孛薺,十月以後止市的稱冬孛薺。冬孛薺量小,但甜醇可口。農家喜歡將冬孛薺風乾後而食用。
  小結:冬至的時候,北方一般都會吃餃子,在南方的話通常都會吃湯圓,但是除了這些以外,在中國各地還有好多的冬至節美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