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寺廟大全之天竺巖

來源:人人運程網 3.08W

佛教是我國主要的一個宗教,它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國社會上享受重要地位。寺廟是供奉佛祖的地方,在我國境內矗立着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寺廟,其中:天竺巖寺是佛教寺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寺廟很好奇?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廈門寺廟大全之天竺巖吧。


簡介
  天竺巖寺位於廈門市湖裏區蓮嶽路北側仙嶽山上。歸屬禾山仙嶽社。巖宇肇建於清康熙末年(1712—1722),因獨峙孤嶺,隱藏深山,人跡罕至,毀建傳承未詳。清末,漳州南山寺僧轉密上人掛錫於此,苦力經營,鳩工重修,住寺堅持農禪雙修。20世紀30年代初,妙釋寺住持善琳法師重建、擴建殿堂寮舍,佔地面積300餘平方米。善琳上人歸西后,其弟子正明法師繼承衣缽。抗戰勝利前夕,巖寺毀於戰火,夷為廢墟。

廈門寺廟大全之天竺巖

1998年經市政府批准重建天竺巖寺。由南普陀寺寺僧釋明德主持佛教道場的工作。寺院按中國傳統寺院而設計,講究中軸相應,建築羣體以黃牆黃瓦為基調,是傳統的閩南風格。在十方善眾的支持下梵宇琳宮已初具規模,現法堂、南北羅漢殿、鐘鼓樓、祖師殿、關公殿等已落成。

相關《千年天竺巖寺無僧侶常住一羣僧姓村民守寺廟》
  一座千年的小寺廟,一羣獨特的僧姓族人。

在漳州長泰縣枋洋鎮,數百米的高山深處,隱藏着一座名為天竺巖的廟宇。廟宇雖不大,歷史卻很悠久,比長泰建縣早296年,比漳州建郡還早27年。

更為獨特的是,歷史上最多曾有99名僧侶的寺廟,現已無僧侶常住,守望寺廟的是一羣姓“僧”的村民。百家姓由此增一“僧”姓,甚奇。

高山密林處千年古寺存
  從漳州市區驅車,沿着省道207往長泰行進,約一小時後,進入枋洋鎮上洋村地界。

這裏正在興建大型枋洋水庫,為廈門的第二水源地。雖是國慶假期,但工地上仍是機器轟鳴,車水馬龍。

再走10多分鐘後,到一個“草洋”的牌子下,車子向右駛離省道,拐入一條只有兩三米寬的盤山小路。“那邊就是天竺巖。”好心的村民用手遙指密林深處的山頂上説。雖説只有幾公里,但路不是很好走。

路很窄,很彎,也很陡,車子只能低速向前緩慢地前進。到半坡上時,遇到一處急彎且更陡的山路,而且路的一邊是幾十米的深崖,且沒有任何護欄。

心裏直髮麻了,終於決定棄車步行。再步行20多分鐘,終於爬到山頂一較平緩處,一座小村莊映入眼簾。

天竺巖寺就在村頭,從廟前的石刻可知,它建於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比長泰建縣早296年,比漳州建郡還早27年。

先有天竺巖後有長泰縣
  廟宇很小,很是古樸,一座方形的建築,只有前後兩進,前為門廳,後為正殿,天井兩旁分別建有九級石階連通前廳與正殿。樑柱粗大,少有裝飾性圖雕,整體建築樸實、莊重,寺內供着觀音菩薩、神農等聖像。

寺廟牆上的碑文中記載:“天竺巖始建於唐顯慶四年。”“先有天竺巖,後有長泰縣。”好客的村民介紹,天竺巖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而且歷任長泰縣官都會過來朝拜。

僧老伯今年已70多歲了,談起天竺巖的歷史,如數家珍。“以前廟裏生活着99個和尚。”老人笑着説,以前曾有傳説,只要廟裏的和尚達到100人,此地就能出一位皇帝,但是奇怪的是,不管年景如何,和尚的人數最多隻能達到99個,只要臨近滿百,必有事故發生,永遠達不到100個。

村民都姓僧,百家姓一奇
  天竺巖,即是這座小寺廟的名稱,也是其門前這個小自然村的名稱。天竺巖自然村現共有20多户,100多人,令人稱奇的是,這裏的村民皆姓“僧”。

“我們的開基祖就是寺廟裏一個叫樑順連的和尚。”僧老伯説,在清朝時,天竺巖寺走向衰敗,僧人越來越少,到最後只剩下住持一人,這個住持俗家名字為樑順連。為了延續天竺巖寺的香火,樑順連徵求了附近7個半村莊族長及官府的同意,還俗娶親,繁衍後代。為了證明其確實是為了延續天竺巖寺的香火,子孫均不姓“樑”,而取姓為“僧”。久而久之,這些僧姓村民圍着寺廟建村而居,發展到當代,已傳了十多代。

到如今,這些僧姓村民依舊守候着1300多年的天竺巖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