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哈哈腔

來源:人人運程網 1.77W

哈哈腔又稱柳子調,是又民間秧歌而形成的。據有關部門考察,哈哈腔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時期,可以説哈哈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戲。在中國戲曲文化這個百花園中,哈哈腔可以説是一隻悠久的小鮮花,雖小而不謝。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戲曲吧。


簡介
  哈哈腔又被稱為柳子調、喝喝腔,由民間秧歌發展而成。

中國戲曲大全之哈哈腔

根據山東省德州地區、河北省保定地區有關文化部門的考察資料,遠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魯西北各縣和河北滄州地區各縣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河北保定地區各縣農村。由此看來,哈哈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小戲。

哈哈腔在清末民初達到鼎盛,其發展經歷了當地的民間歌舞、民間小戲兩個階段,最後定型為以絃索小曲“柳子”為唱腔曲調的小戲。在不同地方語言和民間藝術的影響下,哈哈腔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三路流派。

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劇種簡史
  中國是主要流傳於河北地區的漢族地方戲曲之一,哈哈腔在流傳過程中,由於不同的地方語言特點和民間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東、中、西三路。東路流行於山東省的無棣、樂陵、寧津一帶,中路流行於河北省滄州、衡水地區,西路流行於保定地區和廊坊的部分地區。

哈哈腔,又名柳子調,藝人口語呼之為合合腔,它是由冀東南和魯西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絃索小曲衍變而成。產生該劇種的確切年代待考。然而,根據山東省德州地區、河北省保定地區有關文化部門的考察資料,説明遠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魯西北各縣和河北滄州地區各縣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河北保定地區各縣農村。由此看來,哈哈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小戲。

歷史沿革
  作為古典藝術的哈哈腔,大約形成在明末清初,由民間秧歌發展而成。哈哈腔是河北省影響較大的地方劇種,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期,其流佈區域曾經覆蓋了河北省的保定、滄州、衡水、石家莊、廊坊以及山東的惠民、德州等地區。21世紀主要流行在河北省的保定、滄州、衡水、廊坊、石家莊,仍然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

表演風格
  土生土長的哈哈腔,在表演行當方面,雖生旦淨醜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為主要行當。整個劇種的表演特點以細緻、逼真、輕鬆、幽默見長。像汲水、紡線、梳頭、縫補、做鞋等動作,表演者極善於通過藝術手段細膩地表現出來;在戲中,各種行當常常出現一些引人發笑的表演動作和詼諧風趣的唱唸。因此,哈哈腔也是一個具有喜劇表演風格的劇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