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特色小吃的做法天津小吃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9.43K

天津特產小吃很多,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是很多人並沒有吃過天津所有的美食,很多人因為時間或者是金錢的原因,沒辦法到處遊玩,嚐遍天下美食,但是這些美食是可以自己在家制作的,一起看看中國小吃文化之天津小吃的做法。

天津特色小吃的做法天津小吃有哪些

【1】芝蘭齋糕乾是天津津門着名的特產小吃。
  芝蘭齋糕乾是用小站稻米、糯米磨粉夾入多種餡料蒸制而成。因該糕乾系芝蘭齋字號創制,故名。芝蘭齋創始人於天津沈莊大街開店製售糕乾,因產品質佳價廉,頗受人們喜歡,以致成為農曆正月人們最喜歡的食品,並傳承至今,成為特色小吃之一,它和一般糕類的區別是糕內有餡。

  芝蘭齋糕乾外觀潔白、不粘牙、不掉面、口感綿軟、風味獨特。

  芝蘭齋糕乾
  製作材料
  小站稻米、糯米、豆沙餡、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青梅、瓜條、橘皮、青紅絲等各適量。

  特色
  米麪鬆軟潔白,餡心任意配製,入口柔軟而筋道,不噎口,不粘牙,越嚼越香,涼熱皆宜。

  做法
  1、稻米、糯米用清水浸泡至回軟,上磨磨成米粉。

  2、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青梅、瓜條、橘皮、青紅絲皆切成碎粒。

  3、取制糕的木模,先在模內裝入一層米粉,然後加一層豆沙餡料,再加入米粉抹平,然後用刀劃上小長方塊,撒上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青梅、瓜條、橘皮、青紅絲,入預熱的蒸鍋中蒸10分左右至熟透即成。

  製作要領
  1、選料必須嚴格,要用上好的大米與糯米,米粉細膩無粗粒;

  2、餡心可隨意調製。

  3、蒸時用旺火,氣足蒸之。

  【2】崗子麪茶天津的一道特色小吃,以糜子面、麻仁、麻醬、香油炒制而成,加白糖,沸水衝食。色正味香,小料齊全,不粘碗,不糊嘴。

  主料:糜子(帶皮)適量,芝麻適量。

  調料:香油適量,芝麻油適量,白糖適量。

  上崗子麪茶的做法
  做法
  1、將糜子面以2/3,玉米麪以1/3的比例搭配,做為混合面。

  2、將芝麻直接下鍋,小火炒並不斷翻動。

  3、當芝麻炒成金黃色的時。小吃的做法

  4、撒上鹽,攪拌均勻後,盛出備用。

  5、用植物油調芝麻醬,這樣調出的醬格外爽滑香濃。

  6、把混合面調成麪糊,加入適量水,攪拌成糊狀。

  7、麪糊調稀,這樣下鍋後就不易結疙瘩。

  8、煮鍋加適量水燒開,放入麪糊,並用勺不停的攪拌,煮成粥。

  9、將炒好的芝麻撒在粥面上,芝麻要將粥面全蓋滿。

  10、再澆上適量調製好的芝麻醬即可享用做好的天津麪茶了

  【3】喇嘛糕是津門傳統風味小吃。它選用精製麪粉、白沙糖、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瓜籽兒仁、青紅絲、桂花為輔助原料,放入烤爐烤制而成。其特點是,潔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鬆軟,富有彈性,是老少皆宜的營養佳品。特點是色澤金黃,甜爽適口,鬆軟,營養。以遼寧路京津餐廳經營的較為有名。

  喇嘛糕的做法
  原料配方
  雞蛋42千克特製粉26千克砂糖34千克桂花600克白油2千克

  製作方法
  1、打蛋:將蛋汁放入攪拌機內,加糖攪打(將機器調到快檔,以便充分攪打),待蛋液呈乳白色,液麪有蓬鬆泡沫,體積增大,便可投入麪粉攪打。注意打蛋時間不宜過長。

  2、攪面、灌糕:將麪粉緩緩投入打蛋機內,將機器改為慢檔攪拌至勻,此時麪糊已形成均勻蜂窩狀結構,即可灌糕。將糕糊迅速灌入已刷過油的模具中,裝屜入蒸箱蒸制。注意糕糊應隨調隨用,放入麪粉調製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糕糊上勁。灌糕用模具每次用完應清除殘渣,上油備用。

  3、蒸制:蒸制開始時,先通以少量熱汽,約3~4分鐘後再加大汽量至0、5千克/釐米2,經12~15分鐘,即可成熟,出鍋。

  4、冷卻:將屜中產品挑出裝箱,打一紅戳。該產品含水較多,應充分冷卻再入庫。

  質量標準形態:圓形或圓底六瓣形,鼓狀,無氣泡,不卷邊,無坑點,塊型整齊。

  色澤:呈蛋黃色,戳記清晰,色感鮮潤。

  組織:綿軟不粘,有彈性,蜂窩均勻,無雜質。

  口味:甜潤利口,有桂花,蛋香味,無異味。

  【4】板栗,又稱甘慄。產於薊縣,聞名國內外。糖炒栗子,是秋冬季時令風味食品。其製作方法是精選優質板栗,放進裝有粗沙和糖稀的鍋內翻炒而成。糖炒栗子,呈深棕色,油光鋥亮,皮脆易剝,香甜可口。

  板栗
  原料
  栗子、粗鹽、白砂糖。

  炒制方法
  炒栗子的做法:將圓砂置鍋中,正規的糖炒栗子應該用麥芽糖和精製植物油來炒炙,但有些小販炒栗子時添加的是工業石蠟和糖精鈉等甜味劑來炒炙。

  黑的東西是圓砂澆上麥芽糖和精製植物油或工業石蠟和糖精鈉等甜味劑製成的。

  之所以用那樣的炒法是為讓栗子均勻受熱。

  單獨炒栗子不易掌握火候,栗子極容易燒焦。且容易爆炸。即便是炒出來,也沒有加糖的香甜。

  注意事項:
  1、首先聲明,栗子是會爆炸的,應該也算是危險品。

  2、栗子一定要在尾部皮厚處切開,深度不小於5mm,長度要超過整個厚皮,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爆炸,並可以使栗子殼更容易剝開。

  3、栗子在炒前請用水浸泡一會,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水分流失,避免肉質乾硬。

  4、栗子在鹽冷的時候下鍋,逐漸加熱,整個過程請不停翻炒,使栗子受熱均勻。局部受熱會使栗子燒焦,並可能引起爆炸。

  5、糖可以不放,當然,放了會更香,更有糖炒栗子的感覺。

  6、鹽炒完冷卻後收集保存起來,下次可以再用,若受潮結塊,加些新鹽並加熱即散開。

  7、炒制過程中,温度很高,注意燙傷!

  【5】鍋巴菜,在天津叫“gabacai”和天津的漕運有關,歷史悠久。早年船中飲食品種少,鍋巴菜號稱“素中葷”,素滷、素料,回民小吃居多。食品街的“滿天紅”最佳。中環線的“大福來”、“真素誠”萬全道的“小柴鍋巴菜”我常常吃,也不錯。

  鍋巴菜
  簡介
  到清代乾隆年間,這張記的煎餅鋪生意在市面上做得很有起色。有一回趕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打此地路過,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特別想嚐嚐民間最爽口的煎餅卷大葱。吃得舒坦,着急難免犯噎,他就想跟店家要點熱湯,店裏本來不賣湯,可掌櫃張蘭覺得這老爺子談吐不俗挺有身份的,趕忙招呼內人郭八姐着手打點。這郭八姐是吃百家飯長大的苦出身,幹活做事麻利活泛,見客人嘴急,就想起當年自己常吃的煳飯嘎泡菜湯,又解飽又解乏。

  當即就把現成的煎餅撕成碎片浸入菜湯中,再放上點油鹽和香菜等佐料,一大碗熱乎乎的清湯就端了上來。

  乾隆正噎得難受,見了湯,不由分説就一口悶掉。煎餅爽口,清湯順口,乾隆指着湯就問:“叫什麼名字啊?”郭八姐以為問她名字,接着就回答:“郭八……”乾隆一聽,“鍋巴倒也合理,鍋巴的嘎巴嘛!若再加個菜字,叫鍋巴菜,最宜下乾糧,更好。”

  第二天,乾隆的侍衞來到張記煎餅鋪,開口就説:“掌櫃的,你的大福來了!”搞得張蘭莫名其妙。“可知道昨天吃煎餅的人是誰嗎?是當今皇上乾隆爺!皇上誇你們的鍋巴菜好,看你們生活清苦,特賞銀200兩。”張蘭接過銀子又驚又喜,立即喊出內人叩頭謝恩。

  從此,張蘭將這個侍衞所説的“大福來”取代“張記”,成為店鋪字號,煎餅鋪也改成鍋巴菜鋪,藉着乾隆的賜封,鍋巴店生意十分興隆。到了光緒年間,張蘭重孫張起發又改進了工藝,發明了大小滷製法並添加了六種小料,不斷完善提高,才有了今天人們交口稱讚的中華名小吃———大福來鍋巴菜。

  原料
  鍋巴150g、薰豆腐乾20g、香菜10g、高湯350ml、腐乳汁、芝麻醬各2湯匙(30ml)、鹽、白砂糖各1茶匙(5g)、生抽1茶匙(5ml)、水澱粉2湯匙(30ml)、香油、辣椒油各2茶匙(10ml)、大料3枚、丁香8枚、葱末、薑末各5g、油20ml。

  製作方法
  做法:拌

  口味:家常味
  1、將薰豆腐乾切成0、5cm的小丁;

  2、芝麻醬中加入香油及80ml涼開水調勻,再加入腐乳汁、白砂糖、生抽(2ml)、薰豆乾丁和辣椒油調勻製成芝麻醬汁;香菜洗淨切成1cm的小段,待用;

  3、鍋中放入油,待油温燒至六成熱時,放入大料和丁香炸出香味,再加入葱末和薑末爆香,倒入餘下的生抽(3ml)、高湯和鹽,轉小火加熱3分鐘後,將湯內的幹物撈出,只留湯汁,隨後用水澱粉勾芡;

  4、將鍋巴放入煮開的湯汁中,立即關火,盛入碗中,再淋上芝麻醬汁,撒上香菜段,食用時拌勻即可。

  烹飪要點
  1、選好鍋巴料鍋巴料要選厚薄均勻、乾燥、底面略呈淺黃色的大米飯鍋巴。濕了不易炸酥脆,薄了易炸過了頭,厚了不易作透,一般以5~7毫米厚較為適宜,炸前應掰成7釐米大小的塊。

  2、掌握好火候與油温這是決定鍋巴質量的決定因素。炸鍋巴以高温為宜,但不要過高,過高則易湖,色黑,影響質感。油温低了,不易炸脆,綿軟頂牙。一般以旺火,七成左右油温炸制較好。初炸時七成油温,炸制時油温逐漸升高,油温上升到八九成時,鍋巴明顯脹大,酥脆度也達到最佳,鍋巴即炸好。

  3、注意油質與油量炸油一般以使用過數次的食用油與新油混合一起為宜。全用老油,色易變黑,全用新油,上色效果不理想。炸油的量要多,少了不易翻動,上色不勻,酥脆程度、膨脹厚度也不一致。炸時要用漏勺不斷翻動,使其受熱均勻,上色均勻。待鍋巴浮於油麪呈蛋黃色時,即可撈出盛於盤內,澆上已燒好的料汁,即可上桌了。

  【6】杜稱奇火燒為津門特色風味小吃,因其創始人的姓名而得名,迄今已有六十餘年曆史。

  歷史
  1922年,杜稱奇夫婦兩人在天津南門西魚市姚家下廠以一張小案子賣蒸食、火燒為主。他烙火燒有個絕招,就是用大葱和大茴香先把油煉製一下,然後再合酥。這一招兒,使他烙的火燒味道分外純正、清香。因此,很多人想吃火燒都買他的。由於杜稱奇刻意經營,使他的業務不斷擴大,由支案設攤改為租用店鋪,並掛起了“杜稱奇”三個大字招牌,由此他的火燒就更有名氣了。解放後,杜稱奇的品種進一步翻新花樣,烙出紅果餡、豆餡、甜鹹等火燒。50年代初,京劇大師梅蘭芳來津時,也慕名派人買了杜稱奇火燒,品嚐之後大加讚揚,後來杜稱奇去世了,他的兒子繼承了家傳技藝。南市食品街建成後,特邀請了杜稱奇的兒子杜茂,以及杜稱奇新傳技藝的三個弟子周榮先、段玉起、劉運起進食品街開設了分店,使更多的中外賓客嚐到這一傳統小吃。其層次多而薄,外型厚,外焦裏嫩,內含油份,香、甜、酥、脆。品種分為什錦、豆餡、甜鹹、紅果、玫瑰五種餡心,頗受羣眾歡迎,堪稱津城烤烙佳品。

  杜稱奇火燒的做法
  製作材料
  精麪粉500克,綿白糖125克、瓜條、核桃仁、熟芝麻、橘丁各8克,芝麻油100克

  做法
  1、盆內加麪粉150克、芝麻油75克拌成油酥麪糰。麪粉250克加冷水125克和成水面團,蓋濕布靜餳10分鐘。

  2、核桃仁、瓜子仁、熟芝麻、桔丁、瓜條、青梅剁碎,拌入綿白糖、桂花,與芝麻油50克拌勻成餡料。

  3、餳好的水面團在刷有芝麻油的案板上揉勻,按扁,擀成長35釐米,一端寬16釐米、另一端寬10釐米的扇形麪皮(麪皮右半邊厚0、3釐米,左半邊厚1釐米)。先在右半邊麪皮上抹油酥面50克,從右向左順長卷至一半(隨卷隨抻),再將左半邊麪皮擀至0、3釐米,抹上油酥面100克,繼續卷好(隨卷隨抻)。將捲成直徑3、3釐米的長卷摘10個面劑,逐個按扁,包餡料18克,收好口,接口處朝上按入圓形模具內,搕出,在正面刷上芝麻油。

  4、鐺置中火上,抹上芝麻油,生坯正面朝下放在鐺上,背面刷上芝麻油,待正面略呈金黃色時,翻個,再在正面刷上芝麻油,待背面略呈金黃色11時,再翻個,背面再刷一次油,待火燒鼓起後,入爐烤2分鐘,取出即成。

  【7】煎餅果子,是一種天津風味街頭小吃,現在有多處流行。用煎餅卷油條,食用時加麪醬和大葱或葱花。北方一些地方稱油條為“果子”,天津油條類似南京、上海一帶油條,和北方其他城市的不同,較小巧緊湊,是從南方引進的製作方法。天津煎餅的製作則從山東引進的,經改進更小,直徑只有一根油條長度,用小米或綠豆麪製作,有時加攤雞蛋,稱雞蛋煎餅果子。

  原料
  麪粉適量,發粉、雞粉各一點點,雞蛋兩隻,大油條兩條,葱花適量,香菜,蒜茸辣

  做法
  1、雞蛋,麪粉,發粉,雞粉加水適量,攪拌成稀麪糊。

  2、平底鍋滴幾滴油,最好用姜塊擦均勻。

  3、小火倒入1/4麪糊迅速搖勻成圓形撒上葱花候,趁表面未乾翻轉再烙。

  4、稍微調大火,塗抹上蒜茸辣椒醬和甜麪醬,撒上香菜,放上油條,慢慢捲起,即可。

  【8】耳朵眼炸糕天津三絕食品之一,用優質糯米作皮面,優質紅小豆、赤白砂糖炒製成餡,以香油炸制而成。成品外型呈扁球狀,淡金黃色,皮外酥脆內軟粘,餡心黑紅細膩,香甜適口,是津門多年來深受歡迎的標誌性特產。

  耳朵眼炸糕的做法
  簡介
  耳朵眼炸糕的生產有百餘年曆史,清光緒年間,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衚衕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1957年該店加入公私的合營,78年經市飲食公司定名為“耳朵眼炸糕店”。耳朵眼炸糕精選上乘江來,水店加工麪漿用上為赤夏,白糖經傳統工藝制餡,指定油類炸制,成品外皮金黃、酥脆不艮,餡心香香丹不膩、適口性強,且無任何添加劑,可謂綠色營養食。耳朵眼炸糕自一九八三年以來多次被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協、市飲食公司評為“優質食品全鼎獎”,一九九四年第五屆亞太博覽會榮獲金牌,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被中國烹協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耳朵眼炸糕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被市商委和烹協命名為“天津三絕食品”。

  美食來歷
  耳朵眼炸糕生產有百餘年曆史,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衚衕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

  由於劉萬春做的炸糕選料精、作工細、味道好、口感妙,物美價廉。在眾多的炸糕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買賣日見興隆,贏得了“炸糕劉”的美稱,又因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針市街上的染料莊、當鋪、銀號、布鋪、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過生日、辦喜壽事。借“糕”字諧音“發”字諧音,取步步高發財之吉利,提前預約購買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劉記炸糕店顯露了名聲。因炸糕店緊靠着一條只有1米多寬的狹長鬍同--耳朵眼衚衕,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鋪。雖日偽時期曾改名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鋪則越叫越響。炸糕也被稱為“耳朵眼炸糕”了。

  美食特點
  耳朵眼炸糕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聞起來香味撲鼻,吃到嘴裏酥脆可口,香甜粘軟,外層炸得酥脆,趁熱吸一口,燙、甜、粘,不小心餡汁會濺出來。

  美食製作
  傳統的耳朵眼炸糕採用北運河沿岸楊村、河西務和子牙河沿岸文安、霸縣產的黃米和江米經水泡漲後用石磨磨成粥狀,盛在布袋中。經淋水發酵後兑好鹼當作麪皮;再用天津出產的硃砂紅小豆,製成豆餡,加優質的紅糖在鍋內熬汁炒成豆沙餡,涼後作餡心,包好後温油(130℃)下鍋,勤翻勤轉,這樣炸出的炸糕,色澤金黃爆“刺兒”,炸糕外皮酥脆不艮,內裏柔軟糯粘,豆餡細甜爽口,別有風味。

  原料配方:小豆5公斤、紅糖5公斤、糯米和大米5公斤、植物油實耗1公斤

  製作方法
  1、碾面:大米和糯米的用量應視糯米的粘度而定,通常是:糯米∶大米=7∶3。將米過篩去雜,用清水淘洗三次,然後放在鍋中用淨水浸泡24小時,至米粒鬆軟時撈用。用水磨碾成米麪漿,用白布袋把米麪漿裝起來,放在擠面機上,把袋內水分擠出去,5公斤米出8公斤濕面。

  2、發酵:濕米麪經過發酵(發酵時間春秋需12小時,夏季隨時可用,冬季48小時),放到和麪機內和好備用。

  3、制餡:將小豆去雜洗淨,按投料標準加入鹼面,放到鍋內煮熟,用絞餡機絞爛,放入紅糖拌勻待用。

  4、成品製作:將和好的面上案掐劑,每個劑重65克,將劑逐個擀成炸糕皮,包入豆沙餡30克,成型。油鍋內注油,燒至5分熟時,下入包好的生坯糕,逐漸加大火力,用長鐵筷勤翻勤轉,以糕不焦為準,炸25分鐘左右即可出鍋。

  【9】十八街麻花被譽為津門三絕之首的“桂發祥十八街麻花”以香甜酥脆、久放不綿的特點而名滿津城、蠻聲海外。每一支麻花都是一件可食的藝術品,不可複製的香甜酥脆,正是它最堅定的藝術表現力;而久放不綿,使得它化身為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美味小食。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所有原料均採自國內最佳產地,品質上乘;每支麻花都由白條、麻條,中間夾有一條由核桃仁、花生仁、閩姜、桂花等配製的什錦酥餡組成,經過技師們的巧手搓制,轉瞬變成了造型美觀、獨特的精緻麻花。

  天津大麻花的做法
  簡介
  桂發祥麻花,又稱十八街麻花,是與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並稱的“天津三絕”食品之一。桂發祥什錦夾餡麻花酥脆香甜,風味獨特,且久存不綿,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也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叫絕。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覆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來天津旅遊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範桂才和範桂林兄弟,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當時,兄弟二人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一個麻花店,名叫“桂發祥”和“桂發成”,他們比着幹,麻花越炸越好,俗稱“十八街麻花”。1949年後,兩店合一,由國家投資重建店堂,定名桂發祥麻花店。1983年成立了天津市桂發祥麻花公司,在市內開設了5個分店,並在長春、石家莊、太原、鄭州設立了分店。

  原料
  麪粉25公斤植物油12、25公斤白砂糖6、75公斤薑片250克鹼面175克青絲、紅絲各110克桂花275克芝麻仁750克糖精5克水7、5升

  製作方法
  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麪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温水調攪均勻,發酵成為老肥,以備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將3、5公斤白糖,135克鹼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糖水備用。

  3、用取3、5公斤麪粉,用550~650克熱油燙成酥面備用。

  4、取750克麻仁,用開水燙好,保持不濕、不幹的程度,準備搓麻條用。

  5、用燙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紅絲各110克,桂花275克,薑片175克和鹼面25克,再放入冷水1750毫升攪勻,用500克乾麪搓手,把面攪和到軟硬適用為度。在搓條過程中用鋪面1000克。

  6、將剩下的乾麪16公斤放入和麪機內,然後把前一天發好的老肥摻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據麪粉的水分大小,不同季節,倒入適量冷水,和成大面備用。

  7、將大面餳好,切成大條,再將大條送入壓條機,壓成細麪條,然後揪成長約35釐米的短條,並將條理順。一部分作為光條,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條。再將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條。按光條、麻條、酥條5∶3∶1匹配,搓成繩狀的麻花(捏好咀)。

  8、將油倒入鍋內,用文火燒至温熱時,將麻花生坯放入温油鍋內炸20分鐘左右,呈棗紅色,麻花體直不彎,撈出後在條與條之間加適量的冰糖渣、瓜條等小料即可。

  規格
  麻花的規格按每根重量有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1500克等多種。

  特點
  酥脆香甜,味美適口,經久不綿,不變質。

  【10】“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一農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着淳樸摯愛的親情)。自己擺起包子攤,它以水餡半發麪,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都叫他“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的做法
  歷史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着淳樸摯愛的親情)。狗子十四歲來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他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葱末、味精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麪,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釐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5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特色麪食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説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説,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嘗後大悦,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後來高貴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經營的新點子:即使店內桌上放上幾大籮洗乾淨的筷子,顧客們想買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錢放進碗內,然後他便照碗裏錢的多少按價給包子。顧客們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離店,而高貴友忙得自始至終不發一言。於是街坊鄰里們都取笑他説:“狗仔賣包子,一概不理睬”。後來,好事的街坊們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製作的包子叫作“狗不理包子”,而高貴友也不表示異議。此店名一經傳開,遠近聞名,一直流傳到今天,真可謂久盛不衰呀!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歡迎,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麪、擀麪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更是有明確的規格標準,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麪柔,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青睞。

  製作工藝
  原料配方:麪粉750克,淨豬肉500克,生薑5克,醬油125克,水422毫升,淨葱625克,香油60克,味精少許,鹼適量。

  製作方法:將豬肉按肥瘦3:7匹配。將肉軟骨及渣剔淨、剁碎,使肉成大小不等的肉丁。在攪肉過程中要加適量的生薑水,然後上醬油。上醬油的目的是調節鹹淡,醬油用量要靈活掌握。上醬油時要分次少許添進,以使醬油完全摻到肉裏,上完醬油稍等一會,如能在冰箱內放一會更好,緊接着上水即可。上水也要分次少許添加,否則餡易出湯。最後放入味精、香油和葱末攪拌均勻。

  美食特點
  鮮。狗不理包子用料非常講究,講時令、季節、鮮活。如蟹肉包,那一定時金秋十月正當時的大閘蟹,味鮮汁美。平時則對不起,不供應。

  小結:在中國小吃文化中,天津的小吃也是很有名的,而且在其他的地方也可以看到天津美食的存在,所以趕緊動手學學這些美食的製作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