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寺廟大全之南普陀寺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6W

寺廟是佛寺的統稱,它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庫,更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南普陀是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的五老峯下的一個寺廟,它是閩南佛教聖地之一,也是廈門一個主要的旅遊景點。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寺廟很好奇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廈門寺廟大全之南普陀寺吧。


簡介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峯下,面臨碧澄海港,該寺佔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於唐代,稱為泗洲寺,元代時被廢寺,於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並遷建於今址。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廈門寺廟大全之南普陀寺

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南普陀寺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無盡巖。

治平間(1064—1067)改今名。

元至元間(1264—1294)被廢寺。

明洪武間(1368—1398),僧覺光復建。

明末清初,普照寺毀於兵亂。

光緒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備中等禪寺規模,居廈門島上諸佛寺的首位。

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戰爆發,南普陀寺一度被駐軍佔住。時戰火日迫廈門。閩南佛學院遭日機轟炸,寺中住僧和學院師生紛紛避入內地或出國。

1958年,廈門市對佛教寺院進行合併,各寺僧眾集居南普陀寺。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員會。

1988年,妙湛和尚升座,妥善安置十年流散來歸的僧眾,重整禪林法規,主持翻修擴建寺宇,復辦閩南佛學院。

1993年以來,建造了大禪堂、班首察、慈善大樓等建築,以白石築成東西兩山門,1000多米石構圍牆將全寺環抱,形成氣勢宏偉、佈局嚴謹的寺院整體。

1994年12月,成立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是為中國大陸佛教寺院創辦的慈善機構之首。

1998年5月27日至6月4日,南普陀寺啟建50年來規模最大的水陸大法會。

2005年,南普陀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羣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説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