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傣劇

來源:人人運程網 2.64W

傣劇是我國少數民族傣族的民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娜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劇最初起源於盈江,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部分。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少數民族的戲曲劇種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傣劇吧。


簡介
  傣劇最初產生於盈江,流行於德宏州和保山地區部分傣族聚居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中國戲曲大全之傣劇

歷史沿革
  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湧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起初,傣劇中由男性扮演的女性角色穿傣族女裝,男性角色的裝扮及男女角色的動作套路與滇劇和京劇相仿。表演時,演員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動作,再退後三步聽場邊人提詞,唱段之間以鑼鼓等打擊樂伴奏。後來唱腔經逐步發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兩個基本腔調,傣族民歌曲調被廣泛吸收為唱腔及器樂曲。演出中着傣裝,表演動作中融入傣族民間舞蹈的步態,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蘆絲、二胡及象腳鼓等樂器,民族風格更加濃郁。

傣劇傳統劇目有的源自傣族民間故事、敍事長詩或佛經故事,如《相勐》、《千瓣蓮花》、《朗推罕》等;有的翻譯移植自漢族劇目,如《莊子試妻》、《甘露寺》、《楊門女將》等。20世紀60年代以來,傣劇整理改編和創作演出了《娥並與桑洛》、《海罕》、《竹樓情深》等一大批劇目。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餘演出隊伍。

傣劇是德宏州的傣族及與之雜居的德昂族和阿昌族人民極為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傣族文化長期積澱的藝術結晶,是飲譽東南亞的一顆藝術明珠。

發展階段
  從總體上講,傣劇音樂大體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單一曲體階段,約在20世紀二十年代以前,傣劇音樂的特點是全劇從頭到尾只有一個曲調,曲調與曲調之間配以打擊樂;個別劇目中加了少量的山歌調或"十二馬"調。二是單一曲調逐漸演變為男腔、女腔階段,自二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男腔和女腔這種兩種基本曲調分別貫穿全劇;唱段中間間以打擊樂,並間有少數山歌調。新的間樂佈局形式階段。1960年盈江和潞西縣先後成立了縣級傣戲專業劇團,1962年成立了德宏的傣戲團。此後,傣劇在藝術革新和提高上取得不少成績,如在劇中加了前奏和尾聲;在唱腔設計中,根據人物性格和情節的不同變化,進行了很多傣族民歌等。打擊樂仍以滇劇打擊為主,傣族民間打擊樂與之混合使用,在樂隊建制上,以漢族民間樂器為主,並與傣族民間樂器混合使用。

傳承意義
  20世紀60年代以來,傣劇整理改編和創作演出了《娥並與桑洛》、《海罕》、《竹樓情深》等一大批劇目。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了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幾乎都有業餘演出隊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