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白劇

來源:人人運程網 1.73W

白劇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白劇的前身是吹吹腔,1949年後,以吹吹腔為基礎,吸收白族曲藝而形成的戲劇稱作白劇。白劇主要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部分地區流傳,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劇種很好奇,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1949年後,以吹吹腔為基礎,吸收白族曲藝“大本曲”的曲調,得到進一步豐富提高,改稱“白劇”。唱詞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詩歌常用的“山花體”用白語和漢語演唱,唱腔曲調有三十多種,表演節奏鮮明,規律嚴謹,比較古樸,有嚴格而固定的程式。

中國戲曲大全之白劇

歷史由來
  196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原大理市吹吹腔劇團的基礎上抽調大理州歌舞團部分演員、演奏員組建成自治州白劇團,這是白劇歷史上第一個專業劇團。建團30年來,州白劇團在整理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創作移植演出現代戲方面做出了顯着成績。上演了劇(曲)目128個,近100台。特別在創作劇目上成果豐碩,有近20個劇目參加中央、省戲劇會演並獲獎。1980年由楊明、陳興、張繼成創作,由州白劇團上演的白族神話傳説故事劇目《望夫雲》,代表了一代新白劇的表演風格及藝術特色。在劇本的內容中,《望夫雲》既保留廠原傳説中“神氣化雲”,反抗邪惡勢力,爭取婚姻自由的基本精神,又增加了——些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情節,巧妙地把《龍鳳姻緣》、《白圭姑娘》這兩個白族民間傳説與《望夫雲》的傳説揉合在一起,豐富發展了劇情。新白劇的唱詞雖然採用了三七一五式的“山花體”格式,但並不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而是常常根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所突破。有的一段唱詞多到十多句,一句最多的也有十幾字的,以適應表現人物複雜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時也使唱詞更加戲曲化,並且又保留了唱詞中濃郁的白族民歌風味,清新而別緻。白劇的唱腔將傳統的吹吹腔和大本曲融為一體,初步形成了板腔體,同時又保留了連曲體的特點,顯得比較舒展自由,富有表現力。如《望夫雲》的唱腔主要用大本曲,同時也用了一些吹吹腔和白族的民歌調子,並根據劇情和人物的需要有所突破。因而使此劇既保持了白劇唱腔上的風格,又使全劇的唱腔富於變化和表現力,樸素清新,悦耳動聽。整個音樂格調由上向下滑,很別緻,襯句的運用獨具風味,伴唱的運用也很得體。特別是“定情”一場中繞桑林對歌的音樂,不僅唱詞是用民歌,音樂也是民歌,氣氛熱烈歡快明朗。在打擊樂中,白劇又吸收了京劇和滇劇的特點,使音色強弱高低的變化對比比較協調,增強了表現力。白劇的表演雖已有一定的程式,但並不凝固,比較自由。在舞蹈的設計中,白劇除吸收民間的霸王鞭和穿花舞外,還加了獨舞、雙人舞、集體舞,力求使民間舞蹈和戲曲表演和諧統一。在舞台和服裝的設計上,白劇大都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和古代南詔壁畫及雕塑來設計,既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感,又使白劇的服裝和舞台設計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分佈地區
  白劇主要流傳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及麗江市部分白族聚居地區。

民族特色
  吹吹腔的傳統劇本,有着許多鮮明的民族特色:一是吹吹腔的文學性較強,戲曲中常見的陳詞濫調較少,有不少劇目出於文人手筆,文辭雅美。如《李用下科》中書生李用的出場詩,便是用了馬致遠的《天淨沙》小令寫成:“八月中秋丹桂,路上客邸淒涼,小橋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萬想。”二是吹吹腔的唱詞格式不同於漢族戲曲的唱詞,基本上是“三七—五”的所謂“山花體” ,即每段唱詞為四句,前三句是七字,後一句是五字。如果唱詞需要長一些,就兩段相連成八句,前七句都七字,第八句為五字,或是讓兩段以亡的“山花體”連在——起。“山花體”是白族文學中詩歌的傳統形式,無論山歌、小調、大本曲、文人詩和巫覡所唱的祝詞,都用這樣的表現形式。由此可見吹吹腔與白族文學之間的密切關係。三是吹吹腔的劇本有着自己的語言特色。語言是白語與漢語夾雜,白語部分也是用漢字書寫,只是在句旁加以註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