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武安儺戲

來源:人人運程網 3.16W

武安儺戲是我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非常古老的一個戲劇種類,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距今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了。武安儺戲分為儺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它是以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唱腔吸收了民間多個戲中的特點。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戲曲文化中的武安儺戲吧。


簡介
  武安儺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最早出現在夏商時期,距今已有3000年曆史。最初以面具戲為主,逐步發展為儺戲、賽戲、隊戲等十餘種形式,且分佈較廣,全市各鄉村幾乎都有。近年來,武安市冶陶鎮固義村演出的儺戲《捉黃鬼》和武安市邑城鎮白府村《捉死鬼》,以其恢宏的氣勢,神祕的色彩,豐富的內容,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改變了以往“長江以北無公認戲”的斷言。

中國戲曲大全之武安儺戲

由來
  儺戲,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約在元明時由古代儺儀發展而成。初是以歌舞形象在儺儀中出現,儺戲才應運而生。鍾馗打鬼的故事始見於唐人傳奇志怪小説集《逸史》,戲曲裏的鐘馗形象即從小説移植而來,演鍾馗3次進京應試,因權相楊國忠作梗,不中,憤而身亡。玉皇大帝憫其剛正不阿,敕封判官,統領天下鬼怪;青黃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鬧,被鍾馗降服。儺戲流行於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説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

歷史沿革
  由於歷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藝術影響不同,儺戲分為儺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地戲是由明初“調北征南”留守在雲南、貴州屯田戍邊將士的後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種儺戲,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歷史故事的武打戲。而陽戲則恰恰相反,故以演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所唱腔調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燈等民間小戲。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藴藏着豐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各地的儺戲主要流傳於鄉間,隨着社會的發展,娛樂活動不斷豐富,願意觀看儺戲演出的人日益減少,儺戲傳承困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