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菜代表菜:油雞

來源:人人運程網 3.03W

蘇菜文化中的油雞外形油光亮麗,色澤鮮豔,味道芬芳,香中帶甜,略微麻辣,肌肉緊緻又細膩鮮嫩,十分美味,是一道難得的美味佳餚。那麼,油雞又是怎麼製作的呢?接下來,一起隨小編來看看蘇菜代表之一的油雞,做個詳細瞭解吧!

蘇菜代表菜:油雞


  簡介
  我國採食雞樅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雞樅已成為食品。到了明朝食之更盛,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雞土人採烘寄遠,以充方物”的記述,説明當時已把雞樅作為珍貴土特產饋贈親友。明朝詩人楊慎詩曰:“海外六風吹玉芝,樵童熟睡不曾知,仙翁近住華陽洞,分得瑛瑛一兩枝。”以“玉芝、玻英”來比擬雞樅。

相關資料
  雞樅盛產於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江蘇、福建、湖南、台灣等省也有分佈因產地不同,雞樅又有許多別名,雲南稱雞、雞棕,貴州稱蟻奪,台灣、福建則稱雞肉菇。另外還有白蟻菇、雞菌、雞宗等名稱,日本又稱“姬白蟻菌”。雲南產者質量最佳。
  雲南有句俗語“五月端午,雞凸土”。每年農曆進入五月,雞樅便開始上市。雞樅生長在雜草叢生的荒坡或林間,雞樅菌繁殖生長營養基質是白蟻運回巢穴的枝葉和白蟻的排泄物,而白蟻需要雞樅的菌絲作為在地下構築蟻巢的材料,幼蟻靠菌絲為食,也是白蟻的越冬食物。因雞樅與白蟻共生的特殊關係,至今仍無法人工培植。物以稀為貴,雞樅一直被譽為“食菌之冠”。
  相傳明熹宗朱由校仿效唐玄宗食荔枝事,為了要吃到新鮮的雲南雞樅能分得一杯羹。故而當時也有“一騎紅塵妃子盼”之説。
  雞樅除用作菜饌外,還可入藥。《本草綱目》記載:“甘平元毒,益胃清神,治痔”。常用量為60至90克。其化學成分主要有麥角留醇維生素D原,有補腎、鎮靜之功用。
  雞樅分黑皮、青皮、白皮數種,以黑皮、青皮最好。可用主料或單味成菜,也可涼拌和做湯。
  此菜色澤褐紅,肉焦而不脆,味香中回甜,略帶麻辣,酒飯均宜。雞樅油便於保存,是湯麪的最好調料。

做法
  製作方法一
  將肥嫩仔母雞宰了,治淨,開膛去內臟、雞肺等,洗淨待用。將八角、桂皮、甘草、草果、丁香、砂姜、花椒用白紗布袋裝好紮緊袋口,放入清水用小火熬1小時加入精鹽,將料包取出,加適量水,煮沸,左手握住雞頭、腳,腳雞放進沸滷水中,右手用筷子撐於雞肛門刀口處,灌入滷水。

製作方法二
  1、鮮雞樅去泥土,洗淨,順稈斜刀切成片,晾乾水分。幹辣椒切成0.2釐米長的小段。
  2、鍋上火,將菜籽油燒至五成熱,放入葱頭熗油,去其生菜油味,放入花椒粒、於辣椒段、八角微炸,不能炸糊,加入雞樅慢慢炸至雞樅水分散發盡,黃而不脆即成。

工藝關鍵
  1、炸制輔料油温不宜過高,以炸出各種香味為度。炸焦則失去其特有風味。
  2、炸制主料必須把水分炸盡,炸制時可採用“重油”的方法,以達至肉焦而不脆的程度。

營養價值
  補虛養身,健脾開胃。

熱門標籤